第10部分(第2/5 頁)
手書去嘉峪關找朋友設法請出關的路引。
臨行,莊通事誠懇地說:“林爺,大漠萬里,你人生地疏,言語不通,如非必要,不去也罷。”
他誠懇地道謝,笑道:“人地生疏確是不錯,有兩位大人鼎力成全,諒無困難,大人的好意草民心領。”
“林兄,如果要找通譯,兄弟可以替你聘請一個通曉蒙回語言的人,如何?”曾本善拍著胸膛說。
他淡淡一笑,說:“曾兄的好意,兄弟心領。家叔曾經在京師同文館任職,通曉五種語文:蒙古、維吾爾、唐古特、東胡、天竺,我想,該已夠用了。”
他再次向眾人道謝,告辭走了。回到店中他收拾行裝,結賬畢,提著馬包行囊出店。
他的瘦馬並未在欄,迎著他的是三個人,八匹坐騎。三個人為首的是男裝打扮的楊姑娘,另兩人是健壯的年輕小夥子,馬上的行囊、弓箭、乾糧袋、水囊一應俱全。
“林爺,行裝備妥,請啟程。”姑娘迎上笑吟吟地說。
“你這是幹什麼?”他愕然問。
“陪你出塞找霞姐。奇怪麼?下古城堡有居處,昨晚我們便來了。你昨天抱小茹時,我便知道你這大英雄將有驚世的舉動,所以願追隨驥尾。”
“胡鬧!你給我乖乖的返回嵩山堡洗淨手腳做閨女,這裡沒有你的事。”他怪叫。
秦始皇統一天下,建造了萬里長城,天下劃分南北,長城成了中華與胡人的疆界。長城擋住了異族的入侵,但秦朝也因長城而覆滅。那時,長城的作用僅是防禦胡人南下牧馬,是消極性的。到了漢武帝時代,長城卻成了出擊胡人的基地,最佳的防禦是攻擊,攻擊最佳的是將戰爭帶到國境以外。雄圖大略的漢武帝,將長城擴充套件至玉門關、陽關一帶,深人大漠每一座關都是出擊的基地,名將衛青、霍去病,皆從基地出擊,橫掃大漠,揚威萬里,把胡人趕到歐洲,讓那些東方人把白種人蹂躪的抬不起頭來。
由於秦朝因長城而覆滅,因此以後的各代皇朝,皆諱言長城,明朝稱為邊牆。
長城直至大元帝國統一天下,將國境擴充套件至歐洲,方失去重要性,成為大元帝國的內城,但到了明朝,長城便成了漢蒙兩族的戰爭第一線。直至大清統一天下,大明皇朝與大元帝國同歸於盡,這條長城再次失掉作用,結束了兩千多年的紛爭。
大明皇朝立國以來,只有一個永樂皇帝還有些眼光,也只有他敢帶兵出塞攻擊大漠的元朝餘孽,也只有他敢親自帶兵馬衝鋒陷陣。以後的皇帝們每況愈下,一代不如一代,文官貪財,武官怕死,大多數的人皆主張關上門防盜,不敢開門捉賊,把邊牆看成大門,把那些蒙、胡、回、番,都看成賊,門關上了,賊卻在門外攻門挖壁撬窗戶。除非賊子投入火把要燒屋,屋內的人是不敢開門出外捉賊的。因此,賊的膽子是愈來愈大。
嘉峪關便是一座門,門內的官兵只知關上大門作威作福,混日子浪費糧食,門外的各種賊天天在設法攻破大門洗劫。河西四郡北面是蒙人,西面是回回,南面是番人,你來我去烽煙四起,雞犬不寧。
當然,把這些蒙、回、番喻為賊,確也有失公允,這些遊牧民族也有好人,同樣有組織,有酋長,有勢力範圍。同樣也希望和平,更希望能獲得溫飽,希望生活過得好一點。人與人之間造成隔閡的原因甚多,風俗、語言、種族、生活方式……假使能瞭解他們的風俗與語言,彼此之間至少可以保持區域性的和平。在關內,住了不少已同化了的蒙、回、番,這些人與漢人已能和平相處共同生活。在關外。也有不少漢人混跡其中,在其中生根,過遊牧民族的生活。
一般說來,愈往西走漢人的安全愈沒保障,除非這位漢人能說當地的語言,倒不是那些民族特別仇視漢人,而是種族甚多,部落甚眾,彼此因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