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5 頁)
。據說,我們作為道德個體的責任就是要服從它的指導。這樣,現代道德哲學把追問與古代學者所追問的根本不同的問題作為這一學科的進路。他們開始於問 “什麼是要做的正當的事”這樣的問題,而不是問“什麼品格特徵使一個人成為好人”,這將他們引向了不同的方向。他們繼續發展了理論,不是關於德性的理論,而是關於正當和義務的理論:
● 倫理利己主義:每個人都應該做將會最好地推進自身利益的任何事。
● 功利主義:我們應該做將會推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的任何事。
● 康德理論:我們的責任是遵從那些我們能夠一貫地願意它成為普遍律法的規範——就是說,那些我們願意被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條件下遵從的規範。
● 社會契約理論:做正當的事是遵從理性的、自利的人為了他們的相互利益而能夠認同的規範。
這些是自17 世紀起已經在道德哲學領域居主導地位的理論。
我們應不應該回到德性倫理學?然而,最近,很多哲學家已經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思想:他們認為當代道德哲學已經腐朽,為了挽救這個學科,應該回到亞里士多德的思考方式。
第12章 德性倫理學(2)
這一思想是1958 年伊麗莎白?安斯康在發表於學術雜誌《哲'U4' 學》上、標題為“現代道德哲學”的文章中提出來的。在那篇文章中,她主張現代道德哲學已經被誤導,因為它依賴於不融貫的、沒有立法者的“法”的觀念。正是義務、責任和正當的概念——現代道德哲學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概念上——與這個無意義的“法”的觀念難解難分地聯絡在一起。因此,她認為,我們應該停止對義務、責任和正當的思考,並且回到亞里士多德的進路,美德應該再一次登上中心舞臺。
由安斯康的文章所激發,討論美德的文章和專著如潮水般湧現,並且德性理論不久就成為當代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選擇。然而,沒有哪種學說既定的主體部分會得到所有作家的同意。與功利主義相比,德性倫理學還相對地尚未發展完善,是人們普遍的關心促進了這種進路的發展。接下來,我們先看看德性倫理是什麼樣的,然後,我們將思考認為德性倫理優於其他更多的探討這一學科的方法的理由,最後,我們將思考回到德性倫理是不是一個有生命力的選擇。
美德
德性理論應當包含以下幾個內容:解釋什麼是德性;列出哪種品格特徵是美德的清單;解釋這些美德是什麼;解釋為什麼這些品性對擁有它們的人來說是好的品性。另外,這個理論還應該告訴我們美德是不是對所有的人都一樣,或者是否一個文化的美德與另一個文化的美德有區別,一個人的美德與另一個人的美德有區別。
什麼是德性?亞里士多德說德性是表現於習慣行為中的品格特徵。“習慣”是重要的。例如誠實的德性,只是偶爾說真話,或者只有在對他有利時才說真話的人,並不擁有誠實的德性。誠實的人當然地把真誠當回事,他的行為“源自堅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
這只是一個開始,但是還不夠,還沒有把美德與邪惡區分開來,因為邪惡也是一種表現於習慣行為中的品格特徵。愛德蒙德?L?平科夫斯(Edmund L。 Pincoffs )——任教於得克薩斯大學的哲學教授——提出了關注這一問題的建議。平科夫斯建議,美德和惡德都是我們判斷是與一個人接近還是躲避他時所提到的品質。“我們喜歡某種人而會躲避其他人,”他說,“在我們[關於美德與惡德]的清單上的特效能夠提供我們喜歡或者躲避的理由”。
我們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選人,這會影響相關的美德。為了尋找汽車機械師,我們想要一個有技巧的、誠實的、有責任心的人,在尋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