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楊說考據精當,最後這個結論卻有些草率了,他這是把《公羊傳》中作為「重視/推尊開始」的「大一統」混同為秦漢以後作為「大統一」的「大一統」了。
那麼,「大一統」是什麼時候變成「大統一」了?
漢代路溫舒的《尚德緩刑書》講到:「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213聯絡上下文來看,路溫舒把「大一統」基本理解作「慎始」,隨後又是「正即位」,又是「初登至尊」,又是「正始受之統」云云,很有幾分公羊學「五始」的味道。大體可以判定,雖然路溫舒並不以學術知名,但他「受《春秋》,通大義」,214對「大一統」的理解大略就是《公羊傳》的本意。
大一統變成大統一,源頭大約在董仲舒身上。董在「天人三策」最後說過一句極其著名、影響極其深遠的話: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215
董仲舒的意思是:《春秋》的「大一統」是天下古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道理,可如今學派紛紜,各說各理,皇上無從「持一統」;法制總是變來變去,下邊辦事的人無所適從。所以我以為,凡是不在六藝之內的不屬於孔門的學問都該斷絕。只有讓邪說滅絕,才能「統紀可一」、法度明確、民知所從。
董仲舒這番話並沒有錯會大一統的意思,卻很容易讓後人產生誤會,尤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風一開,於是乎統一了學術,統一了思想……這個「大一統」已經沒有了「重視/推尊開始」的那個意思了,而「統一」的觀念則廣為人們接受——畢竟這看上去是符合常識的,正如楊雄《法言》所作的一個類比:「一個小市場不勝爭論,一卷書不勝異說,所以市場上需要由官方制定統一的物價標準,一卷書也必須設立經師。」216多元化的好處與必要性是非常晚近才廣為人們認識到的,正如繁花叢生的多是沃土,滿目黃茅白葦的則是貧瘠之地。217而被混淆為「大統一」的「大一統」觀念則在長久以來深入人心,甚至在不知不覺中由手段升格為目的。湯因比曾經這樣描述統一國家的特徵:「當統一國家一旦建立之後,它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求生的頑強性,但是絕不能把這種頑強性誤認為是真正的生命力。這倒毋寧說它是不肯死去的老年人所表現的那種頑固的長壽慾望」,並且,統一國家還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好像它本身就是目的的行為傾向」。218
2.夏之忠,殷之質,周之文:天人合一的歷史迴圈論
在公羊學中,還有一個和「一統」很有關聯的要緊概念,叫做「三統」,和前述的「三正」(夏正、殷正、周正)近似。——《論語·為政》載子張問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回答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按朱熹《四書集註》,這裡所謂的「世」,指的是朝代,219「十世」也就是十個朝代。子張想問的不是歷史,而是將來,也就是說,將來難免會有很多改朝換代的事情,世界也會屢屢出現變局,但我們有沒有可能推想出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孔子的回答是從歷史著眼的,正所謂鑑往知來:「殷代因襲了夏代的禮儀制度,加了些,減了些,都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襲了殷代的禮儀制度,加加減減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由此推想以後,禮儀制度無非是在這些原有內容上繼續加加減減而已,當然是可以推知的。別說十世,就算百世,也是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