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第2/2 頁)
後卻沒有立即表態。
原來,根據明朝的《皇明祖訓》規定,在皇帝駕崩有繼嗣的情況下,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武宗皇帝沒有留下一絲骨血,故只好上推到武宗的父親孝宗這一輩。而孝宗一生只有二子,即長子武宗,次子朱厚煒在不滿三歲時就夭折了。所以孝宗這一輩也不可能找出繼承人。那只有再往孝宗的父親憲宗這一輩中找了。憲宗一生留下十四個兒子,是個高產戶。長子次子都過早病亡。三子繼位即孝宗。四子五子弘治八年被封藩王不久,先後西歸。六子以下在武宗末年皆已就藩,但他們的兒子或年齡極幼,或尚未出世。這樣按長幼之序,朱厚熜是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但不管推算到誰,畢竟不是嫡親,所以這中間不是沒有變數的。況且武宗遺詔表明要皇太后主持商議繼承之事,而皇太后心裡卻另有人選。
實際上孝宗皇帝朱祐樘還有幾個弟弟在做藩王。其中的壽定王朱祐榰、汝安王朱祐梈都離京城不遠,平素與皇宮來往密切,而且對於皇太后也極為敬重,經常送來禮品孝敬她老人家。太后從心裡是傾向於這兩個王爺的。
久居相位的楊廷和哪有不知道皇太后心事的?所以在議立誰來繼位時,他抓住時機,第一個公開自己的觀點,力求先控制局面。他太瞭解壽定王和汝安王了。兩王之中不管誰做了皇帝,在宮裡就沒有他楊廷和的席位。他欲立朱厚熜為帝,最有力的根據是《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定。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認為興世子朱厚熜從小生活在南方藩國,遠離京城,在宮裡無派無別,且年紀輕輕,乳臭未乾,毫無政治經驗。這樣的毛孩子如果入繼大統,還不是事事聽我首輔大臣的,到那時……楊廷和想著,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再逼太后一步,讓她立即表態。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