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頁(第2/2 頁)
一樣的因為色彩艷麗,造型優美,一樣的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收藏是個隨遇而安的事情,歷史的變化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會考慮到那麼多的事情。如果當時的那些找吃的人知道這些東西在一千多年後,能值上百萬,我估計他們每人都拿一起回去,也許現在有更多的真品傳世,雖然它們很優美,但是因為數量過大,反而不會顯得很珍貴,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嘛。
五大名窯還有一個定窯。
定窯也是官民共受,有官窯瓷也有民窯口,定窯大家一聽就知道&ldo;定州白瓷&rdo;,也不錯,定窯的產品百分之九十八都是白瓷器。
我們說汝窯時說過,乾隆爺在臺北故宮那個瓶子上寫&ldo;定州白惡有芒形,特定汝州陶嫩青&rdo;。他這話哪來的?南宋人葉宵的《坦齋筆衡》,原文是這樣的: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定州白瓷有芒有兩個解釋,第一,這東西發白很亮,刺眼,在皇上的全是青瓷的桌子上放一個白東西不是很搭調,就是說與珍貴的汝窯在一起時,它老搶鏡。第二呢,這個芒就是大多人認為的,它有芒口,就是碗口不上釉,有個澀圈兒。現在我們能看到確實有很多定器有這種的特徵,同時這樣的瓷器碗中間有個砂圈。因為它使用的燒法叫&ldo;支圈覆燒法&rdo;,就是碗一個一下的扣著,一個迭一個的放成一摞兒,於是碗中間會有一個壓痕,是下面碗底的印跡。唐代早期用的是&ldo;三支釘法&rdo;,所以唐代的定窯除了胎不是很白之外,那底也有支釘痕,再晚一點就是用了匣缽,那個東西有點像以前我們老家自己做爐子用的那個爐芯,是個高溫材料做成的桶形。那種碗有個特點,就是碗的底很寬,也很淺,底無釉,也叫玉璧碗。我們知道一個窯口不同時期的不同工藝,對器物的斷代非常有好處,在南青北白的唐代,定窯與刑窯就因白色聞名,有&ldo;如冰類雪&rdo;之稱。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