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碰撞的理想目標(第2/2 頁)
洞的巨恆星總質量之和!
難道是理解錯誤?
他當即轉換出“光子意識網”,並將自身所有屬性及標準質量都列為必要條件,下達指令開始建模計算最終碰撞結果。
很快,意識中就得到一個令他只能苦笑的答案——建模計算不成立,輸入的必要條件錯誤!
錯誤?
這就是“自動糾錯機制”的斷定?
可這,就是現實啊......
倒計時中,晉升至頂級小型兩儀黑洞的時間還剩9350年左右,所需連續不斷被吞噬同化掉的普通恆星,大約3500萬-4000萬顆!
這個時間與數量較為準確,關鍵在於計算之初,他就將自己摸索出來的4倍需求也列為了必要條件。
不管怎麼說,如果要完成晉級突破的最終撞擊,所需撞擊的黑洞只能比他質量更大,而決不能質量更低!
哪怕將這三個“標準”的中型黑洞進行彼此吞噬融合,甚至可能生成1個“標準”的大型黑洞,只怕也遠遠達不到他的要求!
或許,及其接近的“標準質量”,才是最佳撞擊物件的選擇標準吧?
可隨著質量越來越大,任何一點點的小誤差也會被成千上萬倍的放大!
就好比此時僅僅0.1的標準質量,至少也代表著數百萬甚至近千萬顆恆星!
“還是找質量相近的吧......”
他仔細思索良久,並暗暗做出決定,“只要和頂級小型兩儀黑洞的質量相近就行,沒必要再去冒險!”
做出這個決定,也代表他必須離開藏匿的塵埃氣體團,在大麥哲倫星雲內四處奔波尋找恆星。
大麥哲倫星雲內雖然還有近百億顆恆星,但這些恆星體積、質量都相對偏小,哪怕先行碰撞並融合成中型黑洞,所花費的時間也是極其漫長的!
自此,僅僅藏匿了150年的林凌柒忽然跳出塵埃氣體團,並一刻不停的在大麥哲倫星雲內四處搜刮著恆星。
這讓沉默許久的林靈珊大感欣慰——他總算想通了!終於決定要放開一切顧慮,加速成長了嗎?
話說,這片塵埃氣體團雖然夠大,但確實挺悶的......
6500年4月1日11時17分。
距離晉升至頂級小型兩儀黑洞的時間,還剩9000年左右。
連續奔波350年的林凌柒,總算可以安歇下來。
這些年來,但凡大麥哲倫星雲內直徑超過600萬公里以上的恆星,全都被他找來放在R136超星團內,總數約2.5億顆!
如此可怕工作量,硬是在他鍥而不捨並持續不斷的堅持下,一點點的完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