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七章 守墓的武士,守門的車伕(第1/3 頁)
“儲存情況很不好啊。”
“感覺碰一下就會碎掉的樣子。”
陳翰與李教授,蹲在墓道靠近墓門的位置,都緊鎖著眉頭,看著面前的一個銅鏡。
這面銅鏡被腐蝕殘破的很嚴重,甚至看起來都不像是“銅”,就像是一塊粉末拼成的粘土。
兩人都不敢伸手去碰。
生怕這個銅鏡目前還算穩定的狀態,被打破,一觸即碎。
今天是清理墓道的第三天。
墓道內的填土,基本已經被清理掉了,墓道內的情況也清晰了起來。
已經可以判明,在墓門外,大約四米多長的長方形平底豎坑,有用木頭構築的外藏槨。
只是槨木的儲存情況很不好,全都已經腐朽了。
什麼是外藏槨?
簡單的說,可以理解為陪葬坑。
通常都用來陪葬一些奴僕、下人,庖廚的。
當然,在廢除人殉之後,一般都是用人俑來替代。
而一般西漢早期,如果有設定外藏槨的話,通常都會在墓道、甬道處設定。
意義不言而喻,為墓主人看門。
一開始,大家其實是沒有考慮,南越王會不會搞人殉的問題。
南越國存在的時候,都已經是西漢時期了。
人殉制度早就已經被廢除了。
像之前陳翰他們參與的鳳凰山漢墓群,以及更早期發掘的馬王堆漢墓,都沒有發現過人殉的痕跡。
但是。
當考古人員們,將墓道清理的差不多後,面對著逐漸清晰的墓道情況,漸漸就品出不對勁的地方了。
在墓道起斜處靠近東壁的地方,放置了一組陶器,有小鼎、缽、罐、小盒、三足盒、壺、碗,堆放在一起。
這12件陶器的器體都比較細小而且粗糙,綜合年代來考慮,絕對不是南越王會使用的器物。
更像是平民比較常用的陶器。
而且,在這堆陶器旁邊還有小銅鏡和銅帶鉤。
在帶鉤下疊放的陶罐處,還有一片硃紅色漆皮的遺蹟,看起來非常像是棺漆的殘留。
另外,與這些陶、銅器位置相對的西邊有1對鎏金銅牌飾,位近墓道的西壁處。
帶鉤,是古代人所繫腰帶的掛鉤。
銅牌飾,則是古代人戴在胸前的掛飾。
再考慮到硃紅色漆皮的遺蹟。
顯而易見,墓道起斜處靠近東壁的地方,原本應該是存在一個棺材。
這些陶器、銅鏡、帶鉤、銅牌飾,全部都是放在棺內的。
只是這個棺材徹底腐朽了,這些物品才隨意散落在地上。
為什麼墓道內會有一個棺材?
很顯然,這是一個人殉棺唄!
而且,陳翰透過這些出土器物的性質和安放位置,還可以判斷出殉人當時的情況。
牌飾、銅鏡和帶鉤一般放在死者的頭、足處。
依次可以判斷出,殉人棺應該是頭東足西,打橫斜放在墓道內的,可惜出土時棺具和裡面的實體都已經被時光腐蝕了個乾淨。
不過,憑藉牌飾、銅鏡和帶鉤這三樣器物組合。
陳翰也大概猜出來了,這個人殉的身份。
他應該是作為守衛宮殿的武士,所以才會被放在墓道斜坡盡頭,承擔守衛墓道的職責。
南越國居然還在用人殉。
這個發現讓全體考古工作者們,都有些感到不適。
春秋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流行人殉也就算了,那個時候所有貴族都這麼幹,只能說時代就是那樣的。
可是到了西漢時期,內陸的西漢天子、諸侯王、列侯,乃至其他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