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蔽。(第2/6 頁)
”,一個國家的領導者若能保持清靜無為的心態,不被紛繁複雜的慾望所左右,就能制定出公正合理的政策,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昌盛。
在生活中,我們應當領悟《道德經》這一章所傳達的智慧,不追求表面的完美和圓滿,保持謙遜、靈活、樸實的品質,以清靜的心態面對世事的紛擾,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長遠。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譯文:
在帛書版《道德經》的第四十五章中,老子以其深邃的智慧闡述了一系列看似矛盾卻又蘊含著真理的觀點。“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最完美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這就如同斷臂維納斯,儘管她失去了雙臂,卻因其殘缺而激發了人們無盡的想象,成為了藝術史上不朽的傑作。這種“缺”反而成就了其獨特的魅力和永恆的價值。又如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如故宮,雖歷經風雨,有些地方略顯斑駁陳舊,但正是這些歲月的痕跡,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使得故宮的文化價值和實用功能得以延續至今,永不衰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指最充盈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是空虛的,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就像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往往表現得謙虛低調,彷彿還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但正是這種虛懷若谷的態度,讓他們能夠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不斷創新,其智慧的運用永無止境。比如孔子,他被尊為萬世師表,但其一生都在追求真理,不斷反思和學習,從不自滿,正因如此,他的思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
“大直若屈”,真正正直的人有時看起來像是屈服了。歷史上的蘇武,被匈奴扣押多年,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他始終堅守對大漢的忠誠。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表面上似乎妥協了,但內心的正直從未改變,最終得以歸漢,成為千古傳頌的忠臣典範。
“大巧若拙”,最靈巧的東西看起來好像很笨拙。比如我國古代的木匠工藝,那些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製作過程看似簡單樸素,沒有過多的修飾,卻蘊含著極高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能夠使建築堅固耐用,歷經數百年而不倒。
“大辯若訥”,真正有口才的人看起來好像不善言辭。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與東吳群臣辯論時,言辭簡潔,卻句句切中要害,最終成功說服東吳聯合抗曹。他並非滔滔不絕地賣弄口才,而是以睿智的見解和精準的表達達成目的。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浮躁可以戰勝寒冷,安靜可以戰勝炎熱。清靜無為才能治理好天下。在當今快節奏的社會中,人們常常為了追求物質和名利而浮躁不安。然而,那些能夠靜下心來專注於自己內心世界的人,往往能夠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比如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在面對市場的風雲變幻時,能夠保持冷靜,堅守自己的初心和價值觀,從而帶領企業走向成功。
總之,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告訴我們,事物的表象往往與內在的本質存在差異。我們不能僅僅憑藉表面現象來判斷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而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以一顆清靜的心去領悟世間的真理,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帛書版《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白話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意思是真正偉大的成就看起來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不會有弊端。比如說,愛迪生髮明電燈的過程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看似不完美,但最終成功為人類帶來了光明,這種不完美中的堅持成就了偉大的發明,並且電燈的作用至今無可替代。
“大盈若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