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鹽的蹤跡(第3/4 頁)
植物、石頭、野果回來,從中發現了很多對部落有用的東西。
回到營地已經是黃昏時分,張洪顧不得休息,指揮眾人將收集的一百多斤鹽礦石放到火堆旁,在一塊平坦的石頭上將鹽礦石破碎,有幾個機靈點的族人,見狀也拿起石塊,幫張洪砸開砸碎礦石。
從熊火那邊拿了一個陶盆,接了大半盆水,將砸碎的鹽礦石一點一點地倒入盆中,並用短棍慢慢地攪拌,讓鹽礦石充分的溶解到水中,清水逐漸變得渾濁。
鹽礦石裡含有不少的雜質和其他化合物,所以直接食用的話會有苦澀的味道,吃多的話還容易中毒,所以必須要進行過濾和提純。
直到新增的鹽礦石沒有繼續溶解,張洪知道鹽水已經飽和了,將盛滿鹽水的盆放在一旁,靜置一段時間,張洪又如法炮製,將這些天做好的陶盆、陶罐都盛滿了鹽水。
接著又找來一個乾淨的盆,張洪端起陶盆,小心的將鹽水倒到另外的盆中,而鹽水中的雜質,則在鹽水倒完後留在了盆底,在小溪裡涮了涮,清洗乾淨後,繼續溶解鹽礦石。
收集到的鹽礦石不是太多,在眾人的協作下,很快一百來斤的鹽礦石都溶解到了水中。直到閒下來,張洪才發覺肚子餓了,回頭一看天色,太陽已經落山。
吃過晚飯,將靜置後的上層溶液重新倒到乾淨的陶鍋中,熊灶在下方生起了火,接下來的工作就簡單了,就是不停地加柴火,讓罐子裡的水分全部蒸發掉。
在鍋中水分越來越少的時候,需要用木棍不停地進行攪拌,讓鹽水更快地結晶。而隨著水分的蒸發,鍋中的水越來越少,而白色的鹽越來越多,漸漸地鋪滿了整個鍋底。
示意熊火把鍋底下的柴移走後,張洪用筷子粘了一點鹽放入嘴中,口感要比鹽礦石更好,而且沒有了那種很明顯的澀味,跟後世的粗鹽味道很是相似,但因為沒有進一步地提純,含有的雜質也不少,細細咀嚼還有一些砂礫硌牙。
等到整個陶鍋溫度降了下來,張洪用獸皮包著陶盆的邊緣,將陶盆從灶上端了下來。盆中鋪著一層厚厚的雪白色的鹽,顏色稍微泛黃,裡面還夾雜著一些細小的砂礫。
張洪看過一個粗鹽提純的科普影片,在沒有一些化學試劑和專業器材的情況下,也可以將粗鹽提純成口感更好的精鹽。
要想繼續提高鹽的純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將鍋中的鹽加入清水、草木灰,待鹽充分溶解到水中後,用布或者細網再過濾一下雜質,再次用煮的辦法將鹽析出來,如此反覆多次,就能得到跟後世差不多的精鹽了。
草木灰營地裡多的是,每個火堆旁都有一些,不夠的話可以採集一些草回來燒,過濾網是一個問題,張洪如今能用的也只有獸皮了。
取一塊獸皮,平鋪在一塊兩邊高,中間低的石板上,石板一頭稍稍翹起,將與草木灰、清水溶解過後的粗鹽水靜置一段時間,撇去上面漂浮的雜物,然後從翹起的這頭緩慢地將鹽水倒下,石板低的地方用另一個乾淨的陶盆收集,這樣大部分的砂礫和雜質會被獸皮上的毛髮給過濾掉,得到的溶液純度也更高。
鹽礦的純度要比海鹽要高很多,很多鹽礦甚至可以直接食用。經過多次的煮開、溶解、再煮開、再溶解之後,大約一個小時,原本約有一公斤的鹽礦石,最終形成了鋪在盆底、約一斤多一點的精鹽。
當然這種製鹽的辦法不是沒有缺點,首先需要大量的人工將鹽礦石破碎,然後需要陶盆裝滿水,溶解、過濾後再次煮開,然後重複這一過程,期間需要很多燃料,需要人員一直看著。
張洪想了一個辦法,在接下來的時間裡,白天,由熊大帶著十個人和陶器去鹽礦山收集礦石,不管採集多少全部運送回部落。
而在部落裡留守的老弱,將採集下來的礦石初步細碎後直接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