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第2/3 頁)
朝天宮附近的“東止馬營”、“西止馬營”街巷名稱,均因此碑而得名。
宮牆內為泮池,兩江總督李鴻章命江寧知府塗宗瀛在朝天宮前建泮池,是文廟的標誌性建築,池壁和護欄都系青石所建,南側有涵洞,池內終年碧水清波。牆內有按原樣恢復的半月形泮池,圍以青石欄杆,池內碧水清波。泮池下部原有兩組涵洞與宮牆外的運瀆相通,池水終年不竭。抗戰期間泮池曾被填平,1970年重新開挖,現與運瀆已不再相通。
欞星門是文廟的正南門,是木結構牌坊式建築。“欞星”古代傳說是文星,“其狀屈曲勾連”,以欞星門稱,意思是文廟府學培養的人才,為國家所用。頂上覆以黃釉琉璃瓦,大門西側正反兩面有磚雕團龍四對,刻工精細,栩栩如生。4柱南北各有石獅1只,雄雌成對,共8只。牌坊通面闊155米。門內兩廂東為文吏齋、司神庫,西為武官齋、司牲亭等。
欞星門後是文廟一進院落,東西各有兩間廂房,東邊為文吏齋、司神庫;西側為武官齋、宰牲亭。文吏齋、武官齋是文武官員參加祭孔典禮時休息、齋沐的地方;司神庫、宰牲亭分別為存放孔子神主牌位和製作三牲供品之所。
,!
大成門,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之意。因為舊時門兩旁曾陳放綮戟等用作迎接封建帝王或欽差大臣用的儀仗,又稱戟門。戟門有三,中門是祭孔時皇帝出入的,郡王、親王走左右兩門:一般官只能走戟門兩端的“金聲”、“玉振”小門。大成門面闊五間29米,進深1229米,重簷歇山頂,上下簷均用斗拱。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也是是文廟的中心建築。重簷歇山頂,五進七間,面闊4330米,進深1876米。大殿前後兩廊均有巨形木柱,殿前露臺寬敞。露臺四周有石質雕欄,四角刻有螭首。前後臺階中央,都有浮雕龍陛。紅牆黃瓦,氣勢非凡,飛簷翹角,狀如翼啟,斗拱陳列,勾心鬥角。殿內正中原來曾供奉過孔子的牌位。用材較大,殿前丹墀基本如舊,東西兩廡和走廊各十二間。
大成殿後是崇聖殿,又稱先賢祠,三進五間,面闊3653米,進深1615米,歇山頂,簷下斗拱,殿內原有神龕,陳放歷代先賢牌位。殿後高處有敬一亭,亭東有飛雲閣、飛霞閣等。閣前有御碑亭,為八角攢尖頂,亭內有石碑一通,通高328米,寬064米,厚023米。碑上刻有乾隆帝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五次遊朝天宮時所題的詩文。一塊碑上分別刻有乾隆五首御詩實屬罕見。
敬一亭兩旁疊石堆山,築水池,佈置庭院,這裡是治城的最高點。飛雲閣高二層,閣正中懸掛清道光年間舉人莫有芝的篆書“飛雲閣”匾閣。後人曾勝贊此樓,“鍾阜群峰,窺窗排闥。朝煙霏青,夕霞釀紫,如置兒席間,誠奇景也”。飛雲閣旁還有飛霞閣及御碑亭。
成化年間朝廷對朝天宮進行了大規模重修,竣工後,大學士商輅撰寫了《奉敕重建朝天宮碑》。碑高近6米,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為浮雕雲龍,刻劃精細。碑身兩邊飾有蜿蜓龍紋。碑座龜趺,昂首瞠目,形態生動。碑文1000餘字,記載了明初朝天宮的定位,規模以及成化年間重修的始末,是研究明代朝天宮沿革、規制、佈局等的重要史料。
朝天宮,作為“金陵四十八景”之首,文物眾多、歷史悠久,有“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之美譽。自古以來是文人墨客的巡遊之地,李白、劉禹錫、蘇軾、王安石等人,都曾在此留下經典之作,是海內外遊人瞭解南京歷史與文化的最佳地點。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