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第1/3 頁)
芮儀改日來看我,我首先帶她去了”金陵第一勝奇蹟”。我先溫習一下這裡的介紹。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後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是個朝代及政權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是一個旅遊文化景區,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讓不少人前來遊觀。初到南京,想了解這座城的歷史,朝天宮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朝天宮位於nj市秦淮區水西門內,是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落,素有“金陵第一勝蹟”之美譽。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這裡建造城牆,並設定冶鑄作坊製造兵器,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冶鑄作坊,並聚集了一定的固定人口,從而形成了原始城邑,後人遂將朝天宮所在的山稱作冶山,城牆合圍的城市叫冶城,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之一。
南朝時期,朝天宮是中國南方最早的科研機構總明觀的所在地,是當時中國最高等級的社科研究機構,觀內集中了來自南朝時期國內各地的科學精英,在總明觀交流、研究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的成果。總明觀分設文、史、儒、道、陰陽五門學科,詔請有名望的學者二十人擔任教職,成為一時文苑盛事。後來,文、史、儒、陰陽四門學科逐漸失傳,而道家學派又漸與道教合流,在冶山上修建道觀。從此冶山開始成為道教勝地,香火連綿不絕。
朝天宮之名,由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是明代皇室貴族焚香祈福的道場和節慶前文武百官演習朝拜天子禮儀的場所,與神樂觀同為明朝最高等級的皇家道觀。朝天宮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另有飛霞閣、景陽閣等。
明代的朝天宮是當時南京最大、最著名的道觀,佔地面積300多畝,有各種殿堂房廡數百間,立體建築有神君殿、三清正殿、大通明寶殿、萬歲正殿等。大山門為東向,史書記載,大山門內有南北碑亭各一座,南碑亭的碑碑額題字“奉敕重建朝天宮碑”,在朝天宮大成殿丹墀前,北碑亭碑身已經不存在,僅保留了碑座贔屓。明朝末年,朝天宮部分建築毀於戰火。
清朝初年,這裡曾是道觀,清代康熙、乾隆年間,隨著江南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朝天宮也逐漸得到重修,規模甚大,“宮觀猶盛,連房櫛比”。康熙南巡時,曾為朝天宮題寫匾額,曰:“欣然有得”。乾隆六下江南,先後五次登臨遊覽朝天宮,每次都題詩寄興。如今刻有五首乾隆親筆題詩的石碑,仍完整的立在朝天宮後山的御碑亭內,供遊人觀賞。
1956年,朝天宮被列為js省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朝天宮被闢為nj市博物館;2005年,朝天宮被列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3年,國務院公佈朝天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天宮的建築特點
朝天宮是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築,其建築格局、樣式、營造技術等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尤其是明清建築的重要而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朝天宮古建築群佈局中為文廟,東為府學,西為卞壺祠,佔地面積約七萬平方米,文廟面臨運瀆,正南端有照壁,東西與宮牆連成一體,照壁正面嵌有“萬仞宮牆”四個磚刻大字,“萬仞宮牆”語出《論語·子長篇》,頌揚孔子文章道德之高。
宮牆東西兩側各有石礎磚砌牌坊,三間三拱門,中門較大,上有磚刻橫額,東為“德配天地”,西為“道貫古今”,為曾國藩手書,西坊門處有下馬碑,上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高28米,寬062米,厚031米,文字系雙鉤楷書。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