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第3/3 頁)
溫柔敦厚,詩教也。所以,總體上看,中國傳統理念提倡的是“無我”,中國傳統詩歌提倡的同樣是“無我”。
新文化運動帶入中國,給中國帶來深刻變化的尤其是自由、民主、平等這些理念或曰價值觀。而自由和民主、平等的核心都是“自我”。自我理念的引入,造成了對孔孟理念的猛烈衝擊,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文學,對詩歌的影響也是極大的。
中國詩歌從此有了第一人稱“我”,相應地也就有了第二人稱“你”。因為如果寫“它”,“我”是在局外的;而指著鼻子寫“你”,“我”就站在“你”面前了。全人稱詩歌從這裡出發了。
艾青的小詩《假如我是一隻鳥》第一句是“假如我是一隻鳥”,徐志摩的抒情詩《雪花的快樂》第一句是“假如我是一朵雪花”。但接下來,兩位詩人就完全忘記本我,代入了他們自己希望進入的角色,真的化身為“鳥”和“雪花”了。鳥最後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然後它發出那著名的感嘆:“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雪花最後則“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貼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艾青和徐志摩都從“假如”說起,似乎還對傳統觀念有些敬畏,有些不好意思,而郭沫若就不管這些了。他在那瘋瘋癲癲的《天狗》裡單刀直入:“我是一條天狗呀!\/我把月來吞了,\/我把日來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來吞了,\/我把全宇宙來吞了。\/我便是我了!……”這首詩是不是很傻?可是有人評論說:《天狗》“是五四時期奏起的一曲驚心動魄的精神讚歌。是五四時期人們第一次從詩歌中聽到的勇猛咆哮的時代聲音”。而這個咆哮是從“我”的嘴巴里發出的,發得是那麼直接。
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樹》則有“你”也有“我”:“你”是橡樹,那麼“我”應該是什麼呢?她的答案是:“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徐志摩的紅顏知己林徽因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詩人,她的詩極美極動人。她的詩裡經常有“你”也有“我”。比如“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情願》);“你舒伸得象一湖水向著晴空裡\/白雲,又象是一流冷澗,澄清\/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仍然》);“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著變。”(《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個詩句,“我說”兩個字看似不經意地寫來,卻是神來之筆。甚至可以說成了這首詩的詩眼,點亮了整個詩篇。如果把這兩個字去掉,這首詩就少了幾分活潑可愛和真情。當人們想到這個“我”是這位民國美少女時,這首詩的美感又進了一層。自我入詩還有如此妙用,倒是出人意外,頗有啟迪。
由於現代詩歌有了“我”和“你”,這個新詩世界跟只有“ta”的傳統詩歌世界變得真有點不一樣了。可以說,“自我化”是現代詩歌與傳統詩詞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之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