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3/4 頁)
如電腦、投影儀、音響裝置、教學軟體等,以滿足教學需求和提高教學質量。
小學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學生管理、教師管理、財務管理、安全管理等,以確保學校的正常運轉和學生的安全和健康。”
“村長,村辦小學與村委會關係是怎樣的?”李天昊問李書龍。
李書龍說:“正常情況下,學校與村委會不是隸屬關係,村辦小學屬於當地教委管理。但農村情況比較複雜,縣和鎮府有困難,根本就沒有給村裡辦學校,而咱們村自己請老師辦的學校,就另當別論了。”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很多老師不願意待在農村學校,其實也是這個道理。為了把優秀教師留在鄉村學校,國家給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貼和工作補助,並且鄉村教師晉升職稱時可以走‘綠色透過’,這些政策的實施有效減緩了鄉村教師進城的步伐,但是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鄉村教師不斷流向城市現狀。”李天昊說。
“教育部已經部署了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建立工作,城鄉學校的基本均衡主要是實現了城鄉學校的硬體均衡,農村學校有了和城市學校一樣的多媒體教室、實驗室、圖書室、體育設施等,在基本均衡的基礎上實現優質均衡,必將在‘教師’這一軟資源上做文章。
事實證明,‘三輪競聘制’的教師縣管校聘改革並不能實現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實施強制‘教師輪崗’政策就成了接下來一段時間內的常規操作。
一個教師在一所學校的工作時間不能超過六年,讓縣域內所有的教師、校長流動起來,透過強制‘教師輪崗’實現教師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城鄉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
‘教師輪崗’政策一定會強制實施。大家想一下,如果不強制實施,一些優質學校為保證教學質量,不願讓優秀教師外出交流,而是派遣成績較為普通的教師參與,高質量師資根本無法流動起來,就必然走‘縣管校聘’的老路。
有的試點地區這樣實施‘教師輪崗’:優質學校派出6~8人的團隊,直接接管一所薄弱學校或鄉村學校,移植優質學校的先進理念、管理思路和教學方法,以3年一個週期實現改變薄弱學校或鄉村學校。
實施‘教師輪崗’政策,不管最終能不能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城市教師和鄉村教師都不得不‘雙向流動’,大量的農村教師就不得不進城跟崗學習,提高自己。
新生人口的減少,大量農村學校消失,老師們‘被迫’進城。農村學校老師多、學生少,城區學校學生多、老師少,為了最佳化城鄉教師配置,鄉村教師不得不進城,這將成為常態。‘城市擠、鄉鎮弱、農村空’是當前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現狀,隨著新生人口下降,大量的鄉村學校將會徹底消失,未來很可能只在鄉政府所在地有一所中心小學,所有初中生都不得不到縣城上學。
農村有條件的家庭已經在縣城買房,‘縣城有房’也是大多數農村地區結婚的硬條件,當年輕人不願意生活在農村,他們進城之後,讓本來就生源極少的農村學校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農村沒有學校了,還需要那麼多鄉村教師嗎?當學生都湧進縣城,鄉村教師‘被迫’進城就成了必然。實施‘教師輪崗’政策,再加上農村學校生源驟減,學校消失,大量鄉村教師就不得不進城,這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制度所能改變的。”李書龍說。
“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快,鄉村人口逐漸減少,學校的招生人數也逐漸減少,導致學校的經費來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設施裝置陳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為了改善學校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活質量,那我們申請建設學校就成了必然。”李天昊說。
“建設學校的目的是改善學校的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