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1/3 頁)
從古至今,房子作為家的載體,於人們而言是安穩的呈現。探尋人類住宅演變史,從最初的茅草屋和後來的磚瓦房以及現代的電梯房,無一不暗示著人們遵循時代發展潮流,從而追求不同時代的住宅形態,以此彰顯對家的歸屬感。
於是,可持續性、綠色環保、科技化的“百年住宅”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對於房齡超過百年的老房子來說,其文化價值是無法估量的。李天昊對這當時超過“黃金千兩”木樓計算過,現在的市值在千萬人民幣以上。裡面的書架使用簡潔的香樟木,平添溫暖,開放框架和熱烈純粹的紅,又賦予空間一抹時尚現代。這裡的安靜是春風化雨般滋潤身心,擁有深度又讓整個空間籠罩著一層朦朧的詩意。
歷經百年,沉澱著驟然停駐的往昔,與新農村“小洋樓”相比,這裡顯得沉靜而雋永,青瓦白牆上浮滿了歲月斑駁,述說著溫厚優雅。在這個木樓中,空間和歷史、自然的關係才是和人的關係,也只有這樣,才可能順暢地建立起新舊兩種文化的關係、補全時間軸上缺失偏差的記憶。紀念性場所是社會和人心的某種“基石”,它從過去生長出來,為今天和未來的人們服務,空間友好性也因此顯現其重要性,幫助人們找到來處,看清去處。
客廳裡兩把老式扶手椅,跨越世紀嚮往來人發出邀請,化景物為情思,用可描寫的物,表達不可描寫的情韻,真實的溫情代替肅穆。
百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住房就是人民生活的縮影。相較於在發展程序中扮演“領頭羊“角色的城市,農村住宅的變革似乎一直處於一種不顯山露水的低調跟進狀態。然而歷史的車輪行進起來悄無聲息,當我們暮然回首,總會驚訝地發現它帶給我們的是這樣一條深深的轍印。
百年時光,像一臺攝像機,無聲地記錄著農村住房環境的成長過程。
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遍地戰亂饑荒,戰爭中的人們只能被迫四海為家,也許住在哪裡、住得怎麼樣,都不是大家首要的關注點,先活下來才是頭等大事。只要不露宿街頭,怎樣艱苦的環境都可以接受,所以這時的住房條件普遍比較簡陋,基本建築材料就是石頭和土坯,屋頂只能用茅草。
五十至七十年代土坯房是這個時代的普遍存在,土坯每塊大約二三十斤,加入麥秸,增強牆體的粘性和韌性,這種屋子冬暖夏涼,缺點是每逢雨季塵泥滲漉。房子分正堂和偏室,連著很多間,一個大家庭十幾二十口人擁擠在一起。
到了八九十年代,大批年輕人進城務工,於是就改頭換面建紅磚的房了,建一棟房子大概要二三萬,手上有餘額的再在外牆刷上一層水泥。但這種房子結構比較“傻大粗”,造型簡單,佈局對稱,長方形的屋子過大,又沒什麼家居擺設,顯得很空曠,過年來客人了,房間不夠就打地鋪。
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千禧年的到來,大家手頭又寬裕了很多,也長了見識,開始仿照外面建樓房了,式樣、構造、用料上慢慢豐富了起來,房屋外觀上有了一點點層次感和色彩。房間也至少多了一倍,每個家庭成員都可以分配到一個獨立的小空間。還新設了客廳、客房和衛生間,日常洗漱退出了灶間。那時候,蓋一棟好看的房子會驚動整個村子。
近些年,無論是拼搏半生的商人、尋夢藝術的文人、還是情歸桑梓的遊子,都希望抽離都市喧囂與物慾,獲得彌足珍貴的淡定與從容。
隨著國家宅基地政策的出臺,他們紛紛選擇在鄉下建築起了小別墅,這群人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態度,使得鄉村住宅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些鄉村住宅無論是外觀造型、戶型佈局,還是裝修設計,都以人的需求為起點,幫助屋主從建造生活空間進化到精裝生活夢想。
董淑翠的小庭院,內裡有表現出東方文化韻味的新亞洲風格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