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第3/4 頁)
的生態斑塊,且聯通東部部的山體,具有極佳的城鄉景觀和生態的潛力。但在開發區建設過程中,它曾被孤立於開發區空間之外,僅作為旅遊開發區的背景,使其生態複合價值難以體現。
旅遊區具有特色的‘山、岙、水’等自然景觀資源,但是在建設過程中缺乏對其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導致此類空間的特色沒有與當前開發區建設的景觀打造相融合,城市整體的景觀亮點不足。同時對此類景觀資源的保護和視線控制也較為缺乏,導致這些特色自然景觀資源空間感知體驗不足。
雖然近期進行了一批經典的建設和景觀的提升,但從整體來說仍缺乏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然化景觀質量不夠高,無法形成具有一定生態景觀體驗景觀,也無法形成代表旅遊區的特色空間特徵。歷史文化空間未能聚集人氣,形成鄉村文化的觸媒點。此外,還散佈著文化遺產,但缺乏整體性的景觀打造,導致體驗感和景觀感知不強,標誌性特徵不明顯。
社群居住空間的環境品質不佳,密度較高,缺乏特色開敞空間和特色的景觀空間。高密度低容積率的老城空間現狀,導致老城空間景觀體驗較差,景觀感知不足。新城範圍內由於多為封閉式的住宅小區,且公共開敞空間的建設尚未完成,因此,居住區內部缺乏集中開敞的公共空間,社群景觀感知力相對較弱,花園生活空間生態品質欠佳。
透過生態天橋的建設,將被道路割裂的生態區域聯通起來,保證了生物自由遷徙的途徑。透過容積率補償、綠化屋頂津貼等政策,鼓勵開發商在各類專案中利用地面公共花園、屋頂花園、天空廊道和垂直綠牆等多維度的垂直立體綠化。將生態控制線定樁立界確定下來,並透過法規規定其使用範圍和適用調整程式,嚴加管控,形成極為特殊的山水格局。參照集美新城的經驗,提煉屋頂、立面等控制要素加以控制,強化歷史風貌的延續傳遞區域,強化地域特色。
公共空間是生活的重要場所,是自然與環境的精華、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具有獨特魅力。觀景點是視覺感知景觀風貌的重要節點空間,能夠對片區乃至整體在同一時間內形成完整意向,加深對景觀風貌特色的整體認識,建立對城鄉的具象理解。觀景點的選擇與營造,需根據具體的空間格局與視廊視域關係,結合景觀感知遊線的策劃進行。
加強對重要線性景觀通廊的視線保護,營造城市同自然景觀相融合的感知體驗,重要線性空間包括景觀風貌軸線、景觀風貌廊道、道路與街道、重要邊界四種型別。
道路與街道按照在景觀風貌中的不同作用劃分道與街,分為交通型景觀型、綜合型、商業型。作為旅遊區景觀風貌的重要表情,街道介面的各要素均需圍繞旅遊區景觀風貌這一核心進行打造,包括街道尺度、建築貼線率、綠化與景觀設施等,做到有機和諧而又特色鮮明。
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對建築風格進行分割槽引導,並對夜景燈光進行分割槽管制。加強對重點管控區域建築風格、色彩、材質、照明的管控與引導,從生態本底最佳化、感知體驗營建、環境品質提升三個方面,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景觀風貌實施策略。充分挖掘旅遊區景觀和文化特色,加強城鎮的開發建設和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的融合,形成近、中、遠相結合的良好視覺景觀。
現在各景觀要素之間聯通性差,整體景觀系統不完善的現狀,透過多條景觀道路、景觀河道等線性景觀空間的打造,加強各景觀節點、景觀要素之間的聯絡,提升道路綠化景觀,形成完整的景觀系統。同時,加強對自然景觀資源的視廊管控,構建起旅遊區重要公共空間節點、觀景點和山、水之間的視線聯絡,嚴格控制視廊內的建築高度,使自然特色能在更多的公共空間被感知。
結合大山坳的地域文化,提煉能展示大山坳個性魅力的文化標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