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2/4 頁)
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由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伴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結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為方式等各方面的變化而來的。
我們翠微社群人員多且複雜,現在實行了網格化管理,整潔、清爽的人居環境取代了以前環境髒亂差。社群小區佔地2.3平方千米,居住群眾達餘人,其中黨員150餘人。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小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被稱作‘萬人小區’。與此同時,小區也迎來了自建區的通病髒、亂、差。
不僅僅是違建,轄區內居民房前屋後,長期廢棄物堆積、飼養寵物不規範;晚上夜市開始時,道路兩邊隨處可見白色垃圾;商鋪隨意出攤,佔用人行道、盲道。然而,‘拆違’工作並不順利。”徐家強說。
“徐書記,如何才能讓拆違工作得到群眾理解並順利進行?”凌雙全問。
“以黨員為首的拆違工作人員換位思考,站在商家的角度考慮問題。拆違,並不意味著切斷經濟命脈,社群小區同樣也需要商家的支援,共建良性、活躍的市場經濟。”徐家強說。
“翠微社群具體是怎麼做的?”凌雙全又問。
“創衛,人人受益!社群吹響志願者隊伍集結號,組成了50餘人的突擊小隊兵分4路開展整治行動。在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所有出攤佔道商戶棚傘全面拆除,歷史遺留的小區環境問題全部解決,小區迎來了久違的敞亮與整潔。社群要一直這樣有魄力,好好治理,創造高品質的人居環境。
翠微社群自成立以來的一系列舉動,贏得群眾好評,大家迫切希望小區能迎來質的變化,帶來更加舒心的居住體驗。我們充分將老百姓的心願當作一等大事來完成,不斷探索新的發展機制,透過實地摸排,將整個區域劃分為9個大範圍網格,下設42個街巷網格,實行社群幹部直接包保,進行一對一的資訊採集,及時掌握轄區內動態情況。
透過構建1個黨委帶領9大網格及N個群的‘1+9+N’機制,有效整合職能部門、街道、社群和社會組織等多元力量協同參與小區治理,實現小區由亂到治的蛻變,成為小區治理與發展互促共進的法寶。”徐家強說。
“徐書記,萬人小區究竟有何治理高招?”崔金姬問。
“這個問題讓小區居委主任袁志江來回答。”徐家強說。
“是,書記。”袁志江答道。
袁志江開啟膝上型電腦說:“在沒有增加居委會幹部配置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實現警情類報警同比下降六成、交通事故報警下降約兩成的良好治理成效。新苑小區是一個動遷安置小區,140幢樓房近3000套房屋居住著約1萬多人,規模之大在全先居民區中少有,且小區住戶中 68%為租戶,社群治理曾長期面臨人口多、人員結構複雜、老年人和流動人口多等挑戰。
很多人剛搬到新苑小區時有點不情願,但是在這兒住了幾年後,隨著各項配套服務的完善,他們覺得很有幸福感、安全感。小區裡通了氣,居民們不用再‘背罐上樓’,現在,每週三到小區裡的社群服務站就能辦理燃氣充值;前年,醫保進社群,居民配藥不用跑遠路,每逢週二、週四,都有醫生來坐診,為居民開具處方,提供基礎醫療服務;去年,小區外的商業街完成改造提升,呈現了嶄新風貌;今年,新苑小區休閒公園一期建成開放,不僅彌補了小區周邊沒有休閒場所的短板,還圓了居民多年來想擁有一個門球場的心願。
此外,在為民服務方面,新苑小區裡還有老人助餐點,為年老體弱、腿腳不便的獨居老人提供中晚餐,並由志願者每天送上門,讓老人吃上熱飯熱菜,解決了子女們的後顧之憂。社群是基層治理的第一線,社群治理需要拿出精益求精的態度,只有在零距離服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