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頭頂上的流動花園 5(第1/2 頁)
5
“各位線上線下的朋友們,你們好。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尋常·非遺文化創意園’,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阿珍。我的身後,是一家‘蟳蜅文化體驗店’。
記者阿珍,拿著話筒,熱情洋溢地做著現場直播。身邊的攝影團隊,也緊跟她的節奏進行直播,一絲都不敢懈怠。
“要說蟳蜅女,當然要先從蟳蜅說起。蟳埔是刺桐海上絲路起點的重要港口。以前,很多商船滿載著絲綢、瓷器,從蟳埔起航,穿過海峽,把貨品安全送達到南洋多地。由於船艙已經卸貨,艙內如果不載貨,就會造成重心不穩,不利於航行,所以啊,船員們,就會把散落在海邊的蚵殼收集起來,裝在船上壓艙。嗯,說到這兒,我們的第一個有獎互動答題環節到啦!請問,那時的蟳蜅人,把蚵殼都拿來做什麼用途?知道答案的朋友們,請在公屏上留言哦!”
阿珍的團隊現在蟳蜅文化體驗店的門口,並未進店。店老闆娘含著笑,一邊為遊客盤發,一邊望望門口。
沐川、顧小喜佇在圍觀遊客中間,看著阿珍做節目,心情也無限美好。
在等待線上觀眾作答期間,阿珍也拿著話筒,即興採訪起現場遊客:“這位帥哥,請問您的看法是什麼呢?來告訴我們!”
被點到的那位帥哥,顯然還沒進店去看,對蟳蜅文化也不怎麼了解,結巴了一會兒,才說:“是拿來做裝飾品嗎?我不曉得!”
帥哥是外地人,一口重慶口音十分醒耳。
一言既出,周圍立刻有人起鬨,他不禁紅了臉:“總不能是拿來吃吧?不都是殼子嗎?我啷個曉得!”
知道答案的人,免不了又是一頓鬨笑。阿珍便笑盈盈地安慰他:“不知道沒關係,帥哥馬上跟我進店去一探奧秘,好不好?”
帥哥自然是求之不得,馬上應道:“要得要得,我也要漲知識!”
隨即,阿珍領著帥哥進了店門,大方落落地和老闆娘打起了招呼。不少遊客,也湊趣地一擁而入。文化體驗店裡,頓時間擁擠不堪,但大家都很懂儀節,不曾打擾老闆娘盤發。
沐川、顧小喜沒去湊那個熱鬧,他們對店裡的內部裝修,可以說是一清二楚。
老闆娘本人,就是一個地道的蟳蜅女。為了突出蟳蜅文化,她對裝修設計師提出要求,一定要仿照蟳蜅村的蚵殼厝,來打造這個小小的文化體驗店。
設計師完全遵照她的要求,把大量的蚵殼嵌入牆飾中。毫無疑問,這是以蚵殼厝為原型來打造的。
原來,船員把蚵殼運回之後,便會拿來作為房子的建築材料。他們不用擔心材料不夠,因為商船不斷往返,運回的蚵殼數量自然也很多,可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
勞動人民的智慧,就體現在這裡,他們善於就地取材,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蚵殼厝,成為又一傳統民俗文化的瑰寶。
沐川、顧小喜繼續緩步前行。
而在文化體驗店裡,阿珍還在進行現場直播。
“好的,說完蟳蜅,說完蟳蜅特色建築蚵殼厝,我們再來說說蟳蜅女。眾所周知,蟳蜅女是閔地三大漁女之一。傳說,因為阿拉伯人和當地漢人通婚,所以蟳埔人是古代阿拉伯人的後裔。正因如此,直到今天,在蟳蜅仍然能看到中亞的遺風。剛剛說到的蚵殼厝,就是一種中亞遺風。此外,這種遺風,也表現在蟳埔女的頭飾上。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簪花圍’。
“現在,老闆娘正在給一位遊客朋友做盤發。盤發之後,就會給她戴上美麗的簪花圍。除了簪花圍,蟳蜅女還會戴上丁香耳墜,穿一件大裾衫,一條寬腳褲。
“簪花圍要戴得穩,還需要——攝影師給一下鏡頭——還需要插戴象牙筷。早在兩宋時期,這種簪戴方式,就從中亞流傳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