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但是尼赫魯並不是絕對地支配一切的。這是由於他在基本上遷就議會的意願,特別是由於他要順從國大黨內部沒有露頭的但是強有力的反對意見而受到了一定限制。甚至前排議員裡也有這種反對勢力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當中包括當時的內政部長潘特(pant),他的昏憒的外表掩蓋著他的嚴酷的內心;財政部長德賽(orarji
desai),他自命為甘地的信徒;糧食部長薩&iddot;卡&iddot;帕蒂爾(skpatil),他是孟買的國大黨頭子,他當糧食部長的功績是獲得了據說是取之不竭的美國剩餘糧食的供應。魁梧的賈克吉凡&iddot;拉姆(jagjivan
ra)是國大黨內信奉印地教下層的&ldo;不可接觸者&rdo;階層的頭子,他利用鐵道部長的職權促進他本階層的利益。尼赫魯的這類同僚們對他的做法時常深感不滿。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同尼赫魯狠鬥過,只是滿足於阻撓他,正如尼赫魯往往也只滿足於告誡他們一樣。國大黨的大批後排議員也是廣泛地反對尼赫魯的許多政策,雖然這種反對通常是隱而不露的。但是邊境問題給了這類國大黨員以機會和勇氣來直接攻擊尼赫魯,他們相信只要他們是為印度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講話,他們就可以在議會中得到普遍的支援。
一九五七年以後擔任國防部長的梅農的席位緊靠尼赫魯總理背後。對那些不願直接攻擊尼赫魯的人來說,他充當了靶子。梅農比印度政府中其他任何人都更接近尼赫魯,同時由於梅農對大多數同僚採取了毫不掩飾的輕視態度,這就更加引起人們對他的忌妒。國大黨內支援梅農的人很有限,他在地方上沒有基礎(他出身於喀拉拉邦,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多半是在倫敦度過的),國大黨左翼把梅農當作他們的首領,但是他們的勢力很單薄。梅農的權勢的真正根源是他同尼赫魯的友誼;只要總理給他撐腰,他就能對付國大黨內的許多政敵。但是梅農長期以來就在議會內遭到圍攻。當中國在阿克賽欽修成公路和朗久事件的訊息透露出來的時候,正好又發生了陸軍參謀長克&iddot;斯&iddot;蒂邁雅(ksthiaya)將軍辭職未遂的事件,因此群情大嘩,紛紛要求梅農辭職
[ 註:這個事件經過詳見下章 ]。
尼&iddot;喬杜裡(nirad
插udhuri)是個對印度社會頗有見解但不饒人的分析家,他看出尼赫魯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他頂不住比他更堅決的同僚……所以每當他覺得公眾情緒過於強烈的時候‐‐這種感覺往往是錯誤的‐‐他就屈從於……公眾的情緒。更有甚者,他這種由於錯誤的判斷而做出的讓步還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特點:他對那些他過去譴責過的做法,竟會反過來進行無保留的甚至是熱烈的鼓吹。例如,他過去對於印度教徒的反華叫囂時常表示不耐煩,甚至嚴加斥責;但當他終於屈從於對方意見之後,他的慷慨激昂的程度並不亞於批評他的人。
到了一九五九年八月議會夏季開會期間,印度反華叫囂的聲勢越來越大,隨著印度國內抨擊政府對華政策浪潮的不斷高漲,抨擊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對印度政府的強烈攻擊,來自非共產黨的左翼,也來自右翼;攻擊的問題包括印度的不結盟政策,也包括了&ldo;空論家&rdo;的經濟政策;遭到痛斥的包括了政府處理外交事務的政策以及政府處理國內問題的政策。中印邊界爭端和政府對華政策,好象是一塊鏡片,把反對派形形色色的批評都透射出來:各種各樣的政策、態度和人物都受到責難。也許貢納爾&iddot;米達爾說得很對:&ldo;歸根結蒂,[批評者們的]真正目標是[尼赫魯所]支援的社會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