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但印度國內自然沒有人表示懷疑。在印度認為中國對朗久發動了無端的蓄意進攻之後,緊接著又發生了印度報紙稱之為&ldo;對印度警察部隊野蠻屠殺&rdo;的事件,這就使印度政界對中國的態度由猜疑轉化為公開的敵對。
印度的邊境政策,是由尼赫魯同外交部的官員們討論形成的;是透過在西段的高山荒原和麥克馬洪線南面的叢林裡調動巡邏隊和武裝部隊來執行的;是在同北京交涉中爭論過的;又是在印度議會裡闡述、辯論和肯定過的。這齣在邊境演出而以印度受到毀滅性打擊告終的武戲,和在外交上演出而以亞洲兩個最大的國家互相仇視而收場的文戲,統統在印度議會,特別是在人民院裡,透過舌戰反映出來。在一九五九年秋季朗久和空喀山口衝突事件發生以後的三年中,印度議會在同中國爭端的問題上化費了不下幾百個小時。在印度議會中演出了另一場更加微妙的戲劇。在這場戲中,尼赫魯壓倒一切的威望逐漸下降,最後隨著印度陸軍的慘敗而徹底崩潰。與此同時,立法機構也開始控制了行政機構。
第一章 對撞的方針(5)
一九五九年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選之間,在人民院的五百議席中,國大黨擁有百分之七十四的席位。在巨大的拱頂議會大廈裡,下議院的會場呈半圓形,光滑的柱廊是英帝國建築藝術的傑作。議員座位排成扇形,好象半塊圓蛋糕切成一片片那樣。國大黨佔去了絕大部分,只剩下最後兩片留給了反對黨。用術語來講,印度議會中並沒有反對黨(根據人民院的章程,至少要有五十名議席才取得政黨的地位),只有一些黨派的小組。當時,其中最大的是印度共產黨,有三十一席;其次是人民社會黨(praja
cialist
party),有十九席,它是從國大黨分裂出來的主要派系,幾年以前一些社會主義者脫離了國大黨,後來又四分五裂。其他的政黨都不足十席。儘管有幾個拼湊起來的小組織,那是為了便於爭取發言的時間和其他議會權利。新近成立的自由黨(swatantra
party),被認為代表不信教的民主派右翼,可能取代國大黨的地位。人民同盟(jan
sangh)反映印度教的正統和反動勢力的意見;社會黨(cialist
party)是從左翼分裂出來的一個派系。共和黨人(republicans)代表&ldo;不可接觸的人&rdo;。以上這些黨派和一些更小的黨派,加上許多獨立人士(dependents),填滿了反對黨的其餘議席。反對黨的議員人數雖少,但他們同人多勢眾的國大黨唇槍舌戰,相當倔強。人民院裡最好的辯論家大多數出在反對黨方面。其中有阿恰裡雅&iddot;克里帕拉尼(a插rya
kripalani),他是前任國大黨主席,現在是人民社會黨的領袖。他往往從前排座位上站起來抨擊政府,特別是把目標集中在國防部長克里希納&iddot;梅農(krishna
non)身上;他的頑強態度和他的灰色長髮使人想起&ldo;古舟子&rdo; [ 譯者註:&ldo;古舟子&rdo;(the ancient
arer)是英國詩人柯立茲(sauel taylor
lerid,1772-1834)的詩篇中的主人翁,這裡用來描述這個議員象古舟子一樣白髮蒼蒼和講話娓娓動聽。 ]
的模樣。阿索卡&iddot;梅達(aka
hta)當時也在人民社會黨裡,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反共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蘭加(ranga)教授是南方的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人,是自由黨的重要代表;還有米努&iddot;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