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武的不行,又來文的(第3/4 頁)
不是後者,沒心沒肺的,聞言也只能站起身來拜謝:“多謝陛下皇恩。”
這餓死鬼投胎的樣子,看的金景青筋直跳,方才的自豪又被熊熊怒意取代,若不是礙於這個場面,他多少也要給自己兒子兩比鬥。
“張侍郎,賦便做平手如何?”
說是平手,但現場這麼多人,誰又不是心知肚明,這一項,是張公朗敗了。
他苦心積慮許久才做出來的賦,卻被一個稚子的臨場發揮給壓了下去,誰勝誰負,心中都有一杆秤。
但張公朗不愧是浸淫官場十餘年的老油條,即便心中已然接受了失敗,但他還是撇下那份羞辱,厚著臉皮道:“自當無妨。”
陸正年見他臉色不快,心中高興,繼續問道:“張侍郎,下一項是什麼?”
張公朗語氣鏗鏘有力:“書。”
“這個書,作何解?”
“傳聞大風飽腹經綸之人如過江之鯽,所以外臣想要驗證一番是否當真,恰好,我的記憶不錯,閱遍萬書猶如書籍就在眼前,自問無人能比。”
“哦?”陸正年訝然:“原來張侍郎竟然如此博學。”
閱遍萬書,這可不是一般人敢說的。
況且能全部記住,這簡直是非人類。
方孟不由的看向蘇靜舟,好像這妹子也是一個記憶強人。
那是不是應該讓她出馬?
方孟正想著要不要坑她一波,卻被心思敏銳的蘇靜舟白了一眼,剛才坑了金陽已經太不做人了。
沒等方孟將想法實施,就看到一個英姿勃勃的青年站起身來:“陛下,微臣陳豈願與張大人切磋。”
“準。”
陳豈對這張公朗一拜:“在下國子監四門博士,陳豈,請賜教。”
張公朗道:“陳博士請。”
“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此句之下。”
這句話儒家經典的《王制》,對於陳豈這位國子監博士來說,簡直不要太簡單,他張口便答:“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
“哎喲,早知如此簡單,我上我也可以。”
“這張公朗難道徒有虛名?”
“不一定,接下來再看。”
“可惜可惜,讓陳豈這廝撿了一個大便宜,悔不當初,竟然猶豫了片刻。”
自命不凡之輩悔恨交加,恨不能將陳豈替下。
但是,他們又哪裡知道,這只是一道開胃菜而已,甚至連開胃菜都算不上。
“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此句之下。”
陳豈絲毫不帶猶豫:“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
詩經《騶虞》篇,他已是滾瓜爛熟。
“治不逾官,謂之守職也可;知而弗言,是不謂過也,此句之下”
“這是何……”
陳豈是標準的儒生,儒家經典自然是難不住他,但《韓非子》他卻從未涉獵。
冥思苦想之下,他最終還是嘆了一口氣:“在下答不上來。”
“此言出自《韓非子》之定法,下句為‘人主以一國目視,故視莫明焉;以一國耳聽,故聽莫聰焉。’”
張公朗替他解答。
陳豈羞愧難當,掩面而退。
陸正年並未怪責,術業有專攻,陳豈答不上來實屬正常。
隨後,又有自負的文人與張公朗對戰,但可惜的是,他們所學都存在侷限性,因此與陳豈一般,答上來幾題之後,便只能無奈認輸。
但由此也能看出,張公朗涉獵之廣,所學之雜,簡直駭人聽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