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1/2 頁)
幽王又寵愛褒姒,廢申後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這種&ot; 廢長立幼&ot; 的謬舉,違背了宗法制的極重要原則,且並非廢愚立賢,只因母貴子榮,這將造成王位繼承上的混亂。輿論立即譁然,引起了朝政混亂,人心叛離。
幽王不僅在內外政策上失盡人心,而且行為又極荒唐,留下千古笑柄。
他為了引逗寵愛的褒姒一笑,隨意發烽火報警,調諸侯兵趕赴鎬京,愚蠢地&ot; 導演&ot; 了一場&ot; 烽火戲諸侯&ot; 的鬧劇。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犬戎兵真的兵臨城下時,幽王的烽火警報便失靈了,再無諸侯兵&ot; 勤王&ot; 保駕了。鎬京城內空虛。犬戎兵如狼似虎衝進鎬京。幽王倉惶逃走,被犬戎兵追殺於驪山之下。
周王室積蓄數百年的財寶全被犬戎官兵搶掠一空,西周王朝遂即滅亡。
幽王死後,申侯串通鄭武公、衛共伯、秦襄公等保護宜臼,立為天子,是為周平王。由於都城鎬京已殘破不堪,又處在犬戎的控制之下,平王乃於西周滅亡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 年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西)為都,史稱&ot; 東周&ot;(6)西周‐‐中國奴隸制軍事制度的完備期
周朝在國家統治方式上實行分封制,周在滅商及東徵平叛之後,分封了大批同姓、異姓諸侯。&ot; 以藩屢周&ot;這種分封在以後也一直沒有中斷。分封的結果就是在地方造就了眾多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與商代的方國不同,後者大多是自然成長起來的部族,而前者則是經過中央的認可的。這就加強了王室對諸侯的控制。所以王國維說:西周時&ot; 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ot;政治結構上的這一變化,自然會影響到軍事制度。隨著王室、諸侯間等級關係的確立,軍隊的數額、規模也要相應地加以確定。《公羊傳隱公五年》解詁:&ot; 天子六師,方伯二師,諸侯一師。&ot; 方伯是一方諸侯之長,故可備二師。這種標準的劃分,也在於保證王室的絕對軍事優勢。為此,周王室建立了龐大的直轄武裝,從《小臣 簋》、《禹鼎》、《小克鼎》等銘文知道當時王室擁有&ot; 西六師&ot; 、&ot; 殷八師&ot; 、&ot; 成國八師&ot; 等武裝。此外,周王室有權調動諸侯國軍隊從徵。因此周天子有能力做到&ot; 刑不祭,伐不祀,徵不享&ot; ,形成&ot;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ot; 的政治局面。
西周處於中國奴隸社會的上升期,在軍事上體現為軍權不斷向天子手中集中。在西周時代,只有周天子才有權&ot; 作師&ot; (即組建軍隊)、&ot; 帥師&ot; (即統帥軍隊),一般諸侯無權參與。諸侯想組建軍隊,必須&ot; 承天子&ot; ,聽從天子準許,才能按天子規定的軍隊數量組建軍隊。天子成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
但是由於西周時期疆土的擴大以及官制的進一步發展,周王親徵的事例已不像商代那樣多見了。王的僚屬中,師氏的軍權最大。師氏又稱&ot; 師&ot; ,與保傅並為&ot; 三公&ot; ,地位極高,他本是王的師佐,負有教誨,扶佐王或太子的職責。由於當時職官具有文武不分的特點,因而,師在戰時,即是軍隊的統帥。師氏以下有司徒(金文作司土)、司馬、司空(金文作司工),即銘文中的&ot; 三有司&ot;這三司,平時皆非軍職,如司徒,其主要職責是管理土地和農業生產。但由於實行&ot; 寓兵於農&ot; 的兵役制度,兵源來自六鄉的國人,因此,戰時國人即由司徒率領,司徒以下的各級鄉官也是如此,如《周禮》鄉師之職:若有軍旅,即&ot; 正治其徒役與其輂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