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2/2 頁)
ash;百夫‐‐十夫‐‐伍()
(萬人)(千人)(百人)(十人)(五人)
3兵種
殷商時期的兵種較夏代而言,沒有太大變化,仍以戰車、步卒為主。《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語:&ot;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ot; ,孔子將三代各自典型的東西列舉出來,表明殷人制車(輅)的技術水平極高,甚至連周人都望塵莫及。此外,甲骨文中有許多&ot; 車&ot; 字的象形字,從中也可以略見當時戰車的風采。戰車的質量、數量的提高,無疑是車戰規模擴大的主要標誌。
步兵,人數最多,是軍隊的基礎力量。一般情況下,是車步兵配合作戰,但卜辭中有不少&ot; 步伐&ot; 、&ot; 步&ot; (作動詞用)的記錄,據此,則當時尚保有步兵獨立作戰的方式。應該指出,商代的這種步兵,與春秋時興起的建制步兵在本質上有所不同,春秋時的步兵是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而從車步兵配合作戰的方式中分化而出的,商代的步兵,應是氏族制時代的步兵兵種的子遺。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傳統的步兵獨立作戰方式的影響;二是戰車數量不夠配備全部的步卒。
戰車的編制,一般是五輛為一組,一輛領頭,其餘四輛排成方陣。殷墟宗廟遺址出土的五輛戰車,即如此排列。這種五車一組的編制形式似乎與夏代不同。每輛戰車一般配置三名武士,其中一人駕車,一人執戈,一人執弓矢,其後跟從步卒十五人,殷墟宗廟遺址出土的一輛戰車,有十五人陪葬,他們生前當是跟從此車的徒兵。
車徒步結合,決定了當時作戰只能採用戰陣的方式。因而,兩軍對壘,就要選擇開闊平坦的原野,作為角逐的戰場,《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載宋襄公語:&ot; 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ot; ,即不據守險要。商代的情況正是如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