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第1/2 頁)
東夷的地形,交通不便,商軍出征距離甚遠,此戰中產生了先遣隊的戰鬥組織。先遣隊為主力軍進軍開闢道路,掃除障礙,保障了主力軍的順利前進,這是軍事史上的一個創舉。商軍又用&ot; 乘馬服牛&ot; 作長途運輸工具,由中原通往四方的道路也由此得到迅速開闢。
正當商紂王率精銳之師征伐東夷連取勝利、躊躇滿志之時,周武王率領的聯軍突然出現在商郊牧野,商軍一戰即潰,紂王自焚身死,商朝隨即滅亡,周朝建立,取而代之。
(4)商朝‐‐中國奴隸制軍事制度的發展朝
商王朝在國家結構上實行內、外服制。概言之,內服是王朝直轄的地區,外服是諸侯的領地。《尚書酒誥》中提到的侯、甸、男、衛、邦伯,都屬於外服的諸侯。內外服制的國家結構影響到軍事制度上,商朝存在王國軍與方國軍兩類軍隊,王國軍是中央部隊,方國軍是地方部隊。而方國軍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常對王國叛服。於是商朝的軍隊組織也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存在以地域組織為基礎,以&ot; 師旅&ot; 為單位的編制系族;另一方面,又存在著以血族團體為基礎,以&ot; 族&ot; 為單位的軍事組織。
1軍隊的構成
商朝有平民兵、族兵和王的護衛兵。
平民兵即王國軍,是由平民即&ot; 眾&ot; 、&ot; 眾人&ot; 組成的隊伍,是當時的主要軍事力量。卜辭中經常提到的&ot; 師&ot; 、&ot; 族&ot; 即是指平民兵而言。
族兵即方國軍。卜辭中常見&ot; 王族&ot; 、&ot; 多子族&ot; 以及&ot; 三族&ot; 、&ot; 五族&ot;等出征的記載,他們自然都屬於族軍的範疇。區別在於:王族由商王的族人組成,多子族由子姓(即與商王同姓)貴族的族人組成,而&ot; 三族&ot; 、&ot; 五族&ot; 等泛稱,很可能是指一般異姓貴族的族軍。這些貴族建有各方國,以其族兵為方國軍隊,具有很大的獨立性。
商代可能還存有王的護衛兵,他們可能是從貴族子弟的精良者中入選的。但卜辭中沒有直接記載。
2軍隊編制
關於族軍的編制,沒有明確的材料。現僅就王國軍即平民兵的情況作一介紹。
據卜辭,知當時有&ot; 師&ot; 、&ot; 族&ot; 等編制單位。如:a 、王乍(作)三(師):右、中、左。
b 、王其令右旅眔左旅 見方。
由卜辭a 得知,師通常分為右、中、左三組;卜辭b 提到右旅、左旅,則似當有中旅。這種三分法主要是為了適應戰陣的需要,因而不是進位單位。
旅應是師的下一級編制,這在卜辭中沒有明確證據。但《詩小雅黍苗》有&ot; 我師我旅&ot; 之句,則師是高於旅的,這首詩反映的是西周時的情況。
由於西周軍制是承襲殷商而來,故據周制上推,可知殷商軍制亦如此。
師的長官稱為&ot; 師長&ot; ,或稱&ot; 師氏&ot;旅的長官,名稱不詳,有人認為是《尚書牧誓》中的&ot; 亞旅&ot; ,但似嫌沒有充足證據。
那麼,師、旅所轄人數為多少呢《牧誓》中依次提及&ot; 師氏、千夫長、百夫長&ot; ,而當時的編制是以十為進位單位的,則師當為萬人,旅級很可能是千人,千夫長也很可能就是旅的長官官名;此外,百夫長之下當有以十人為組的建制;十之下,可能有&ot; 伍&ot; 的組織。
綜上所述,商代的軍隊編制可圖示如下:師‐‐旅‐&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