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象的成分;當時他才16歲,既不知道肺結核是怎麼回事,也不知道Zuo愛是怎麼回事。
薩特自己的評價當然是可信的。不過從他以前的生活經歷看,也不能說這個故事情節完全沒有他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在我看來,這篇小說實際上是對他10年前一次經歷的回憶和延伸,也許薩特自己並未意識到。我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他6歲時認識了一個金髮小女孩,名字叫薇薇,患有嚴重的肺結核;他很喜愛她,成天陪著她玩;不久她因病去世;而薩特為之悲痛不已。這個小女孩如果不死,正好是小說中年輕姑娘的年齡,薩特自己也長成一個小夥子了,而當一個教師大概也是薩特按照外祖父的希望給自己預設的職業。小說中療養院的那排房子的氣氛被薩特渲染得有點恐怖,這或許是當年小女孩之死給他留下的陰影在作品中的反映。薩特說當時他還不知道肺結核是怎麼回事,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其實在很小的時候他就應該知道了,因為他所喜愛的小女孩就是患這個病死的。
薩特寫《病態天使》時確實還沒有任何性經驗,其中有關這對年輕病人相處時的描寫,也反映了處於青春期的薩特對於男女之間Xing愛關係的一種神秘感受,以及對此的一種無意識的渴求。 《病態天使》寫於《貓頭鷹耶穌》之後,卻發表在它之前,刊登在《無題雜誌》1923年第1期上。這兩篇小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它們實際上都是對於已經死去的人的懷念,而這些人都是薩特十分喜歡或至少是印象很深的人。
薩特實現由模仿英雄故事到創作寫實故事的轉變,除了回巴黎後接觸到許多新的文學作品外,他以前的閱讀積累也起了作用。儘管在拉羅舍爾的那一段時間他沉迷於遊俠傳奇之類文化品位不高的作品,此前他在外祖父書房裡也接觸過另一類完全不同的作品,很小的時候,他就讀過雨果的《悲慘世界》、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這樣的經典之作。在接觸當代最新文學作品時,這些童年的閱讀經歷想必也會同時起作用,使他能夠很快地完成這一轉變。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純文學的孩子,恐怕就很難有這種轉變,或者即使有,也不會這麼快。
這一期間除了文學閱讀和寫作以外,薩特在比較形而上的領域即宗教信仰和哲學觀念方面也有重大變化。首先,他不再相信上帝了。而這一突變是在拉羅舍爾完成的。前面說到了,由於外祖父家宗教信仰不一致,薩特本來就沒有虔誠的信仰,但他在家庭的教育下,還是經常去教堂做禮拜,因此他對上帝有一種模模糊糊的認識,這隻能說是一種感受,還不能說是從宗教教義的角度對上帝有什麼明確認識。薩特後來比喻說,這種感受是,上帝好象是一隻眼,時時刻刻在盯著他看;又好象是一道用火柴一劃就會出現的光,一閃即逝。
在拉羅舍爾,一天,薩特像往常一樣,等待他家隔壁的三個小姑娘一起去上學。突然,一個念頭在他的腦海中閃現:“上帝並不存在!”薩特後來回憶說,從這一刻起,上帝就再也沒有在他頭腦中復活過。也就是說,他從13歲起,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自己的宗教問題,成為一個無神論者。
這個過程看起來十分偶然,實際上具有必然性,因為薩特本來就不具有真正的信仰,這一突變只不過是將原來潛存著的東西變得十分顯明。至於為什麼恰好是在拉羅舍爾,我想,一個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由於拉羅舍爾惡劣的生活環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