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2/3 頁)
。 [ 作者註:關於這一點的評論,參見卡爾&iddot;費德因著《歷史的唯物主義觀念:一個苛刻的分析》。(1939年英文版)。 ] 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維持生活的生產工具是控制所有人類關係的原則; [ 作者註: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說,馬克思&ldo;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要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rdo;可是,他顯然忽略了&ldo;一個簡單的事實&rdo;,人類是先有呼吸,後有住食,但這就不能符合他的經濟學了。(參見hb艾克登著1955年版,《一個時代的幻想》第149頁) ] 其次是一切生產品的交換;所以社會變化的決定因素應該到生產和交換的方式中去尋找。此外,生產還產生了兩種關係:其一是人和生產工具之間的關係(&ldo;生產力&rdo;)其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ldo;生產關係&rdo;),在第一種關係發生變化以後,第二種關係也隨著變化。
誠如馬克思的理論所說,在歷史的最初階段,某些社會成員取得了控制生產力的權力,於是就導致出了私有制,並使得生產關係成了兩個階級的對立,或者象馬克思在其《共產黨宣言》中所宣稱的:&ldo;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段鬥爭的歷史。&rdo; [ 譯者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一卷第250頁。 ]
為了證明這一理論,馬克思又劃分了五種不同的經濟生產形態。根據辯證法的原則,每一種形態都比前一種形態進步,因為後一種在它日趨成熟的過程中,都能吸取前者的優點。第一種是原始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中,生產工具是歸社會所有的;第二種是古代社會形態,奴隸主擁有生產工具;第三種是封建社會形態,封建主控制著大部分生產工具; [ 作者註:這一點是極為錯誤的,因為封建秩序是軍事性的而不是經濟性的,就歷史來說,認為它採納上一形態中最好的生產工具是荒謬的;它的對立面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火藥。古時的對立面‐‐如果確實有的話‐‐是野蠻人的人侵,他們的&ldo;生產力&rdo;就是征服和搶劫。 ] 第四種是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資本家佔有生產工具,雖然資本家不能佔有他的工人,但是饑寒交迫會迫使工人替他千活。最後,當資本主義達到一定階段時,第五種社會形態就會出現。在這種社會中,無產階級將會獲得生產工具, [ 作者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72頁。 ] 而在否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的矛盾,即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矛盾以後, [ 作者註:自1848年以來,所發生的情況是與此相反的。 ] 生產就能達到全速的發展。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