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3 頁)
工廠為了利潤而生產,為了壓倒敵人而更多地生產,與此同時,工人們只得生活在他們的貧民區中,境況難以改變。這種生活正是滋長不滿情緒的溫床,萌發階級仇恨的種子。工人們看到別人過著舒適、奢侈的生活時,就會油然產生一種反對社會的憤怒情緒。因此,在工業化廣泛擴充套件開來以後,每‐個工業國家中都產生出了一個不滿的階級。這個階級不斷地反對現存的社會秩序,因為這個從農業時代產生出來的制度,沒有反映出一個工業國家的作用,沒有反映出工業工人的地位。
三、 卡爾&iddot;馬克思和階級鬥爭
工業革命造就了一批社會改革家和革命者。在歷史上最出名的就是卡爾&iddot;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在特利爾,他出生於一個猶太人的家裡,六年之後,他們全家改信新教。1842年,他擔任了激進的《萊茵日報》的主編,但是由於他過激的言論,這家報紙於1843年被查禁。不久之後,他遇到了弗里德里希&iddot;恩格斯(1820‐1895)。恩格斯是一個富足的棉紡商人的兒子,他在曼徹斯特附近擁有一家工廠。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有著一種莫逆的友誼。這給馬克思以很大幫助,因為恩格斯不僅在許多著作中同馬克思合作,而且在繼承了他父親的財產之後,還每年付給馬克思350英鎊。沒有這筆錢,馬克思就不得不過無產者的生活。對於這一點,馬克思是根本無法適應的。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寫成了《共產黨宣言》,這是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說詞,至今仍是正統共產主義的聖經。1849年,馬克思被驅逐出了普魯士。他來到倫敦定居,在倫敦度過了他的餘生,並且寫出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他的不朽之作《資本論》。象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一樣,他也沒有能最後完成和修訂這部著作。其中第一卷是在1867年完成的。馬克思於1883年3月14日逝世,此後,恩格斯從他的筆記中整理編輯了其他兩卷。1883年到1885年和1890年到1894年,《資本論》的後兩卷也相繼出版了。
作為一個思想家,馬克思是深受黑格爾影響的。他從黑格爾那裡學到了蘇格拉底式的辯論體系。黑格爾曾把這種體系應用於他的歷史哲學中。這是一種問答式的批評程式,其目的是在討論過程中探究主題的矛盾。但是,蘇格拉底把矛盾看成是要克服的障礙,而黑格爾卻認為矛盾是有必要的價值的。他堅持認為,只有透過對抗,才能取得趨向真理的進步。所以,他的辨證程式:一是命題,即肯定一個題目;二是反命題,即否定這個題目;三是綜合,即把上達二者之中所揭露的真理概括出來。但是,當綜合取代了命題之後,它本身又成為了一個新的&ldo;命題&rdo;,隨之也出現了新的&ldo;反命題&rdo;,這樣又產生了一個&ldo;綜合&rdo;。如此不斷迴圈,逐步地發展,直到出現了絕對真理(上帝)。簡單地說,這一體系就是要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
馬克思自己說過,他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倒轉過來應用的。他不是從下到上,直到&ldo;絕對&rdo;,而是從上到下。他認為先有一個公理,即物質世界,認為物質世界才是一個基礎的、唯一現實的世界。他拋棄了理想主義。作為一個唯物主義者,他認為,世界除了人類對它有感性認識外,它自身還具有客觀存在。這樣,透過辯證的過程,人們就可能獲得一種對世界的知識。儘管這種知識是不完整的,但它卻包含著絕對真理的核心,並且隨著過程的發展,這個核心也隨之擴大。因此,辯證唯物主義是唯一科學的方法,只有透過這一方法,才能達到現實。
根據馬克思對歷史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中人類關係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