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水果罐頭(第1/3 頁)
部落的發展壯大實際上就是人口越來越多。
跟後世不一樣,這個時代每個部落都是想著有更多的新生兒出生,在熊部落裡,一般都是按照族長、巫、狩獵隊員、採集隊員的順序來“分配”配偶,例如去羽部落進行交流,都是帶著部落裡這些能夠承擔打獵任務的族人。至於一些弱小的,很可能一生下來,就沒有了。
有人說,生物存在的意義就是乾飯和瑟瑟,張洪很是認同,瑟瑟在這個時代,只是跟所有生物一樣,承擔著繁衍的任務。
而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安全是最重要的,體現在具體的內容上,食物的供應和保障永遠佔第一位。
“民以食為天”這句流傳了千年的古話,可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字,而是從幾千年的飢餓歷史中總結出來的。作為一個有著後世經驗的社畜,對食物如何獲得,可能比不上整日掙扎在飢餓邊緣的原始人厲害,但對食物重要性的認識,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尤其是後世的華夏,才吃飽飯幾年?很多老人描述三年災害的時候,那種慘狀,簡直是駭人聽聞。
部落的發展,首先是需要穩定的食物供給。光靠熊部落或者其他部落目前的打獵、採集方式,無法保證食物的穩定供給,就沒有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
依靠採集和捕獵,存在一個很明顯的悖論:部落人口多了壯大了,所需要的獵物就更多,需要的獵物更多,就會破壞掉原本就脆弱的生態鏈,生態鏈斷裂,就逼迫壯大的族群減員或遷徙,減員與遷徙,部落人口又會下降……
要跳出這個永無止境的迴圈,光靠狩獵和採集,根本達不到食物穩定供應的目的,從而迫使部落的規模永遠被限定在一個區間範圍內。
熊部落發明了網,可以從水中獲取額外的食物,而且從目前的食物獲取量來看,絲毫不亞於十幾個人組成的隊伍,捕獵獲得的收益。
這種就是更高階一點的漁獵方式,但與農業相比,還是差了很多。
要想達到食物來源的穩定和充足,最重要的,就是轉變現有的方式,將部落的人口從食物採集者轉變成食物生產者,現在熊部落的57人中,約有三分之二負責捕獵、打魚和採集,而這,也是部落能用勞動力的極限了。
農業,在原本的時空中,直到年前左右,這個過程才逐漸開始。部落接下來將要從兩個方面入手解決食物的來源問題:馴化植物和獵物,即發展農業種植農作物、發展畜牧業飼養禽畜。
這個時代這個環境裡,還沒有後世的各種高產作物:原始水稻可能在溫暖溼潤的南方、小麥起源於中亞地區,而中國傳統的五穀雜糧裡,黍和高粱如今更可能只是草原上的一株狗尾巴草,更別提發源自美洲的玉米和土豆了。
張洪想要種植農作物,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這些原始的主糧進行人工干預,從而達到獲得穩定食物來源的目的,而這個時間很可能在他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夠完成。
漫長的時間令人沮喪,但張洪還是決定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這些事情不去做的話,野草終歸是野草。
而且發展農業和畜牧業,並不僅僅只是空想,實際上條件也基本滿足了:在流經熊部落的溪流和河流兩岸,張洪曾看到過類似粟的狗尾巴草和類似高粱的植物,至於是不是這兩種農作物的祖先,那就要看人工干預的結果了。張洪對於植物的馴化一竅不通,但後世家喻戶曉的袁爺爺,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其中的方法,是可以借鑑一下的。
而對於飼養家禽和牲口,這個就相對容易一些。自從發明了網,除了用來捕魚外,張洪還教會了大家用網如何活捉獵物,而熊二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過人的天賦,連張洪也自愧不如。
用麻繩編成的網,配合上張洪教他佈設的陷阱,在他手裡幾乎每天都能獵到一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