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2/3 頁)
軍的南翼,還派遣該集團軍沿葉列茨-史達林諾哥爾斯克一線向前推進。同時,第二集團軍的南翼還受令奪取庫爾斯克。這次機動牽涉到部署的調整:隸屬第二裝甲集團軍的第三十四、第三十五軍現要轉隸給第二集團軍;與此同時,第二集團軍要把第四十三、第五十三軍轉交給第二裝甲集團軍。陸軍總部給北翼部隊的指令要求第九集團軍將集中的兵力經加里寧向北推進,以便協同北方集團軍群的南翼部隊(第十六集團軍)消滅那裡的敵人。但是,俄軍在加里寧的部隊抵抗頑強,增援的俄軍又從四面八方調來保衛這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北方集團軍群的南翼部隊進展緩慢,因為,&ldo;第十六集團軍中央和左翼當面的敵軍仍然堅如磐石&rdo;馮&iddot;包克1941年10月14日的戰爭日誌。這種分兵的主張最早是由希特勒本人提出的,還是由陸軍總部提出的,現階段還不得而知。。
陸軍總部發出包圍莫斯科的野心勃勃的指令時,它大概希望參戰部隊總能設法克服氣候上的困難。如果結冰期比預計來得早,那就更好,也就解決了問題。但是,事實上,天不作美,從十月中旬開始,大規模運動的部隊因陷進鬆軟的地面而無法前進。在這種情況下,軍事行動不可能按照最新指示的精神進行。俄國的秋天很不利於軍事行動而且這裡地形的特殊性質使局勢出現災難,對未來戰爭的程序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大雨滂沱時,河流決堤,大片大片的地區變為粘如膠狀的沼澤。所有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公路除外)由於路基不堅實,很快變得跟周圍的農田差不多,難以覺察地隱沒在其中。即使在平常條件下,這些公路也很糟糕,根本不適於大規模部隊運動;可是遇到這種天氣,這些公路很快變成了一條條走上去發出吱咯吱咯響的寬闊的爛泥路,如膠似漆地粘到企圖透過的車輛上。人馬掙扎著前進,稀泥經常沒到膝蓋。人馬往往弄得精疲力竭,馬屍遍地。機械化部隊的境況也不佳。他們的車輛陷進泥淖,一直陷到車軸部分,動彈不得。唯一能動彈的是那些寬履帶車,它們緩慢而又吃力地拖著其他車輛或火炮沿途前進,直到燃料耗盡為止。其結果,當然是造成補給奇缺。補給品不能按時運到。只有為數有限的補給品被空運進來。從周圍農村搜羅來的大量拖拉機和輕便馬車被廣泛利用起來,千方百計地把必要的最低限度的補給品運給前線部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