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新的農場(第2/3 頁)
漚肥基地。”李巖介紹道,“我們把農場裡的農作物秸稈、動物糞便收集起來,在這裡進行漚肥處理。這些看似沒用的東西,經過處理後,就能變成肥沃的有機肥料,滋養土地。”
袁華走進基地,看到工人們有條不紊地翻攪著原料。“這漚肥有啥講究嗎?”
李巖說:“講究不少。首先原料的配比很關鍵,秸稈和糞便要按一定比例混合,秸稈多了能保證透氣性,糞便則提供養分。其次,溼度和溫度的控制也很重要。溼度太大,容易腐爛發臭;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微生物發酵。我們透過不斷試驗,才掌握了合適的方法。而且在漚肥過程中,還要定期檢測肥料的成分,確保質量。”
離開漚肥基地,他們來到一片被劃分成許多小塊的土地,每塊地上都插著牌子,寫著不同的作物名稱。
李巖說:“這就是土地輪作實驗田。長期在同一塊土地上種單一作物,土壤肥力會下降,病蟲害也會增多。所以我們嘗試不同的輪作方式,尋找最適合咱山海城土地的模式。”
袁華問:“都嘗試了哪些輪作方式呢?”
,!
李巖興致勃勃地介紹:“像小麥和大豆輪作,小麥收穫後種大豆,大豆的根能增加土壤肥力。還有玉米和蔬菜輪作,玉米高大,能為喜陰蔬菜遮蔭。不同作物對養分的吸收不同,透過輪作能更好地利用土壤養分,保持土壤肥力。”
袁華點頭稱讚:“這確實是個好辦法,不過確定最佳輪作模式應該很困難吧?”
李巖感慨道:“是啊,要記錄每塊地的作物產量、品質,檢觀察土壤肥力變化、病蟲害情況等,每種輪作模式都要經過多年試驗,才能得出準確結論。但為了農業發展,再難也得堅持。”
兩人繼續邊走邊聊,李巖突然停下腳步,指著整片土地說:“袁華,你看,這麼大一片農場,只需要五十人打理。只要是相對平整一些的土地,依靠這些新方法,五十人就能養活900人,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
袁華環顧四周,不禁感嘆:“確實,這些新的農業模式,不僅提高了效率,還節省了人力。”
李巖接著說:“不僅如此,接下來我們打算把拖拉機和水鍾進行批次生產,向各個城市提供套件。以後,每個人口過五萬的城市,都會收到第一批十臺拖拉機和水鍾系統。每個城市都要開闢一片實驗田,學習怎麼使用和維修拖拉機。這不僅能提高整個華夏的農業產量,還能讓更多人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
袁華興奮地說:“這是好事”。
李巖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說:“沒錯,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山海城的每一寸土,都發揮最大的價值,讓更多人受益。未來,我們還要不斷探索,讓農業變得更高效、更可持續。”
夕陽西下,餘暉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袁華和李巖的身影被拉長。
白馬少年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蒸汽拖拉機,他們爬上大傢伙開始跟著師傅們學著怎麼駕駛,簡直玩瘋了。
夜裡,大家住宿在農場,圍在一起時,李巖問他們一個問題,“小子們,我問你們,若是十臺拖拉機能養活九百人,多少臺拖拉機能養活130萬華夏人。”
所有人都掏出本子計算,有幾個直接用樹枝在地面上算。
這個答案是臺。
眾人非常吃驚,居然要這麼多這種大傢伙?
袁華問,“這東西現在月產量多少臺?”
李巖說:“三十臺左右,還在慢慢增加。”
袁華問少年們,“三十臺一個月,臺需要多少年才能生產完?”
答案是四十年。
少年們可沒有等待四十年的耐心,他們說:“五年行嗎?”
袁華笑道,“那要生產多少臺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