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第2/7 頁)
這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軍事力量一度強大,憑藉其強大的武力四處侵略擴張。但這種過度的擴張和逞強,違背了“道”的原則,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失敗和國家的滿目瘡痍。
綜上所述,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章告誡我們,無論是國家治理還是個人行為,都應遵循“道”的原則,在使用力量和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保持適度、謙遜和剋制,避免過度逞強,否則必將走向衰敗。在當今社會,我們也應從中汲取智慧,無論是在國際交往中,還是在個人的發展道路上,都應以和平、和諧、適度的方式去實現目標,才能長久發展,實現真正的成功與幸福。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章的譯文: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譯文: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不會依靠兵力在天下逞強,發動戰爭這種事一定會遭到報應。
事例:在古代,秦始皇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六國後,沒有休養生息、施行仁政,而是繼續對外征戰、對內征斂無度,濫用民力,導致民怨沸騰。最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強大的秦帝國迅速土崩瓦解。秦朝以武力逞強,卻因違背了人民渴望和平與安定的意願,最終走向滅亡,這正是“其事好還”的體現。
,!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譯文:軍隊駐紮過的地方,會荊棘叢生。善於用兵的人,達到目的就罷手了,不會憑藉武力來逞強鬥勝。
故事講解: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起初,吳國戰勝越國,越王勾踐被迫臥薪嚐膽。後來勾踐發憤圖強,一舉擊敗吳國。然而,在勝利之後,勾踐並沒有陷入無休止的征戰擴張,而是開始重視國內發展,恢復生產,使越國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逐漸強大。勾踐懂得“果而已矣”的道理,沒有因勝利而盲目擴張,這使得越國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穩定和繁榮。
“果而勿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譯文:達到目的了也不要驕傲,不要自高自大,不要自我誇耀,達到目的是出於不得已,這才是達到目的卻不逞強。
事例:漢光武帝劉秀在結束了多年的戰亂,建立東漢政權後,沒有因自己的功績而驕傲自滿、窮兵黷武。他深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採取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發展經濟的政策。劉秀以謙遜平和的態度治理國家,使得東漢初期社會穩定、經濟恢復,開創了“光武中興”的局面。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譯文:事物發展到強盛的極點就會走向衰老,這是不符合“道”的,不符合“道”就會很快滅亡。
事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唐朝國力達到鼎盛。然而,後期的唐玄宗志得意滿,沉迷享樂,重用奸臣,導致朝政腐敗,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唐朝的興衰歷程,很好地詮釋了“物壯則老”的道理,當統治者違背了治國之道,國家的繁榮就難以長久維持。
綜上所述,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章告誡人們,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處理個人事務,都不應過度依賴武力和強權,取得成果後要保持謙遜和剋制,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和“道”的原則,否則必將走向衰敗。這些智慧對於我們今天的生活和社會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帛書版《道德經》第三十章的白話文:
用“道”來輔佐君主,不依靠武力在天下逞強。發動戰爭這種事,往往會得到報應。軍隊駐紮的地方,會荊棘叢生,民生凋敝。善於用兵的人,達到目的就會停止,不會憑藉武力來逞強。達到目的後,不要驕傲,不要自滿,不要炫耀,達到目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