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銀河號完善第二個五行計劃(第3/6 頁)
部分形成了銀河系最古老的結構基礎。一些貧金屬氣體(天文上除氫和氦以外的元素都叫做金屬)逐漸形成了最初的恆星暈 。這些恆星大多都是古老的貧金屬恆星,它們在銀河系的中心區域附近以及周圍廣闊的空間中閃耀著微弱但卻具有奠基意義的光芒。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約110億年前,銀河系迎來了一次重大事件。一個被稱為百手巨人恩塞拉都斯矮星系(gse)的小型星系與當時還處於青少年時期的銀河系發生了碰撞。這次劇烈的碰撞就像一場宇宙煙花,強烈地激發了厚盤恆星的形成活動,大量的恆星在這個時期集中爆發式地形成。原本分散的恆星變得更加密集,形成了一個厚實的恆星盤,這就是銀河系的厚盤。厚盤從切向看上去像一個橄欖球狀,主要處於銀河系內部,這裡成了老年恆星的聚居地。
從130億年前 - 80億年前這漫長的50億年左右的時間裡,厚盤不斷發展和演化,恆星的金屬元素含量也在這個過程中增加了30倍。
然而,到了大約80億年前,形成厚盤恆星的氣體逐漸耗盡,厚盤的形成停止。但銀河系的演化並沒有停止腳步。與此同時,新的氣體開始從銀河系周圍不斷地聚集過來。這些氣體在一個更薄的平面上慢慢沉降、冷卻並開始形成新的恆星,於是銀河系的薄盤開始逐漸形成 。
薄盤的恆星形成過程是一個持久而有序的過程,從80億年前一直持續到現在。在這個過程中,星際氣體和塵埃不斷孕育著新的恆星誕生,年輕的恆星、氣體、塵埃等在薄盤中聚集。我們的太陽系也是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在銀河系的一個較為平靜的旋臂區域內形成。
在之後漫長的歲月裡,銀河系也並非完全風平浪靜,它還與一些小的星系或星際物質雲團發生過一些規模較小的併合等相互作用,使得銀河系的結構和組成在細微處不斷調整和變化。
如今,我們從地球仰望星空,看到的那一條璀璨的銀河,就是這個經歷了上百億年歲月洗禮,由無數恆星、星團、星雲、星際氣體和塵埃等共同構成的龐大而壯麗的星系結構,它承載著百億年的歷史記憶,繼續在宇宙中緩緩旋轉、演化,未來還會繼續書寫它的宇宙故事。
六、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以下是關於蓋亞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恆星觀測的一些相關資訊:
蓋亞太空望遠鏡於2013年發射。
在2016年,科學家首次更新其觀測資料時,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為11億顆。到2018年,該資料上升至16億顆。在2020年12月3日公佈的資料顯示達到18億顆,它繪製出了這些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執行狀況 。對於這18億個光源,它能精確掌握其位置和亮度,其中有15億顆恆星的距離和橫向運動被記錄下來。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量難以觀測到的恆星,比如處於密集塵埃雲背後的恆星等。科學家也在不斷改進技術和方法以及透過其他多種途徑繼續嘗試更完整地觀測銀河系的恆星並修正資料等。 而且銀河系恆星數量只是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隨著時間推移和技術進步可能會有新的理解和資料。
七、銀河系的恆星數量確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一方面,恆星會不斷地誕生,新的恆星在星系中形成;另一方面,恆星也會經歷演化過程,一些恆星會死亡,比如超新星爆發等。
此外,銀河系與其他星系可能發生相互作用,這也可能導致恆星數量的變化。
銀河系中類似太陽系(恆星系)這樣級別的星系數量非常龐大,目前的科學研究估算銀河系中恆星數量大約在1500億 - 4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