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2/3 頁)
雙方利益的對立衝突, 首先在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上表現出來。
1882 年, 朝鮮國王之父李罡應發動壬午兵變, 自封國太公。
李罡應以大院公的身份實施統治的第一項舉措, 便是和日本
人相互勾結, 脅迫朝鮮國王簽訂了《利物浦條約》。
為了維繫中朝間歷史形成的宗藩關係, 那次滿清政府的表現
還算強硬, 立刻派遣李鴻章的淮軍吳長慶部出兵朝鮮, 鎮壓了兵
變, 拘捕了李罡應並將其解往北京。
完事後, 還留下3 營兵馬常駐朝鮮, 拿槍桿子看住這塊藩地。
日本人這次算是碰了個硬釘子。
百年羞怯
病夫萎靡落劫灰
一朝崛起
雄師奮勇破強梁
然而, 兩年後, 日本人又策動一批由親日的朝鮮貴族青年組成
的開化黨, 發動&ldo; 甲申事變&rdo;, 劫持國王, 再次組成親日政府, 揚言要
對滿清政府&ldo; 廢止朝貢虛禮&rdo;, 結束彼此的宗主關係。
中國人當然也沒有示弱, 朝鮮的中國駐軍在記名總督吳兆和
與總理營務處的袁世凱的率領下, 攻入王宮, 逐走日軍, 很快平息
了事變, 並將朝鮮國王迎至清軍營中。
但日本人這回卻不肯相讓了。
日本政府迅即派出鐵甲艦&ldo; 扶桑&rdo;和巡洋艦&ldo; 比睿&rdo;, 攜帶陸軍
從仁川登陸, 擺出了一付不肯善罷甘休的模樣。
滿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鴻章也不敢怠慢, 一面急令丁汝昌等率
&ldo;超勇&rdo;、&ldo;揚威&rdo;、&ldo;威遠&rdo;三艘巡洋艦趕赴朝鮮馬山浦, 一面透過外
交途徑進行斡旋。
中日兩國軍隊在朝鮮仁川附近相互對峙, 劍拔弩張。
大規模軍事衝突, 眼見將是一觸即發。
然而這次的爭鬥與兩年前相比, 形勢卻更加微妙。
這當口, 正是中法戰爭形勢極為錯綜複雜的關頭。法國軍隊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