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第1/3 頁)
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 實際上是歷史把一次奮進崛起從而
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的機會, 擺在了中日兩大民族的面前。而不
管是當時還是今天的中國人, 都不得不沉痛地面對這樣一個事實:
我們的民族, 正是在這場公平的歷史選擇中落伍的。
那一場陸海大戰, 決定了中日兩大民族未來100 年的命運。
戰爭, 起源於中華民族的唇齒之邦朝鮮的一場內戰。
1894 年1 月10 日‐‐‐也就是中國農曆甲午年, 朝鮮東學黨人
金奉準, 在全羅道古阜郡以&ldo;濟世安民&rdo;、&ldo; 盡滅權貴&rdo;、&ldo; 逐滅倭夷&rdo;
為口號, 揭竿而起, 造反舉義, 義軍在各地貧苦農民響應之下, 很快
演成燎原之勢, 鋒鏑直指朝鮮京都‐‐‐漢城。
朝鮮國王手忙腳亂, 派出全羅道觀察史金父鉉率領由滿清政
府訓練和裝備起來的政府軍前去鎮壓, 然而面對人多勢眾的饑民,
這支本來就沒經過什麼戰陣的軍隊顯得全無章法, 三兩個回合就
敗下陣來。
東學黨人乘勢攻佔了朝鮮半島南部的金州、忠清、慶尚三道。
漢城危在旦夕!
沒了主意的朝鮮國王慌忙召集閣臣, 拿主意, 想辦法, 研討退
兵之策。在經過一番你來我往的激烈爭論後, 邀請滿清政府出兵
幫助鎮壓起義的意見佔了上風。
於是乎, 一紙請求中國政府出兵援助的呈文於6 月2 日送到了
滿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鴻章案頭。
就這一張紙, 牽扯出了一場世紀末的大決戰!
面對朝鮮政府的請求, 李鴻章卻作了大難。
本來, 中朝兩國在歷史上有著非常悠久的宗藩關係, 像這類派
點兵馬去幫忙彈壓一下聚眾生事的&ldo; 刁民&rdo;, 本來算不得什麼不得
了的大事情。長期以來, 朝鮮國王向中國皇帝朝貢稱臣, 中國皇帝
給朝鮮國民播威佈德; 兩國人民互通有無, 和睦相處。雖然各自院
裡時不時也竄起幾股煙, 燃起幾把火, 經歷過一些改朝換代的風風
雨雨, 然而彼此間這種源遠流長的宗藩關係紐帶, 倒也牢牢靠靠地
被兩頭攥著。
然而自鴉片戰爭以後, 這根紐帶的另一頭卻有些飄忽不定了。
自從大不列顛的炮艦氣勢洶洶轟開了滿清王朝的大門, 國勢
日衰的大清國, 雖然在名義上仍舊保有著與朝鮮的宗藩關係, 卻已
今非昔比, 遠不能和康熙爺&ldo; 恩威播於海內&rdo;的時代相提並論了。
大清皇帝對這塊半島的宗主權, 在實質內容上已經大大地打了折
扣。而費心竭力把這個折扣打下來的主兒, 也是一個與中華民族
和朝鮮民族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東方鄰國‐‐‐日本。
這個時候的日本, 已遠不是鑒真和尚遣唐時的那個彈丸島國,
更不是被戚繼光的戚家軍在江浙沿海打得落花流水的海盜倭奴。
經過明治維新, 這個島國的國勢日見起色。雄心勃勃的明治天皇,
開始對朝鮮半島插手染指, 而且已與正走下坡路的大清王國漸成
分庭抗禮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