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能未卜先知,為此他與宋、齊皇室走得很近。蕭衍創立梁王朝後,對寶誌更是尊祟,兩人相知相識,常常在一起探研佛法,蕭衍對寶誌十分信任,有一次,他詢問寶誌應如何解救地獄中眾生的痛苦,寶誌回答:“惟聞鐘聲,其苦暫息”,於是梁武帝下詔要求天下寺院都要制定完善敲鐘的制度,認認真真開始敲鐘,從此以後,我們才能聞聽到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後來不同地方的不同寺廟還發展出一系列五花八門的敲鐘文化,這也是後話了。
蕭衍崇佛,著述佛經,廣造寺廟、改造戒律、升座講法,忙得夠可以,但他還不過癮,還想去廟裡當和尚體驗生活,公元527年,蕭衍親自督造的同泰寺建成,他幾乎每天早晚都要去該寺禮佛誦經,說是給全國臣民消災祝福,有一天他到同泰寺後就沒再回宮,並放出話出他已決定捨身為僧,不打算再當皇帝了。國不可一日無君,梁王朝的大臣們只好天天去寺裡懇求蕭衍回宮,梁武帝在寺裡住了四天,覺得體驗的差不多了,便在大臣們的苦苦哀求下,回到了皇宮。兩年後,蕭衍的和尚癮又犯了,第二次到同泰寺舍身事佛,大臣們照例去寺裡求他回宮,但這回去了一次又一次,蕭衍都不為所動,大臣們急壞了,最後,梁武帝放出話來,他已經是同泰寺的人了,要想讓他離開同泰寺,非得積大德、做善事不可。怎麼積德行善?大臣們思來想去,只有捐款給寺廟了,於是,由公卿以下群臣出錢一億奉贖,當然這些錢也不會真掏自個腰包,最終還得向老百姓搜刮。錢到賬後,同泰寺僧覺得差不多夠花了,就默許梁武帝回宮了。第三次、第四次當和尚就隔了十幾年了,當時蕭衍已經八十多歲了,每次都由大臣們援引舊例花巨資將他贖出來。好端端的皇帝不當,卻跑去當和尚,由此可知蕭衍對崇佛可是夠上心的,但從另一個方面看,蕭衍三番四次去廟裡體驗生活,最長的一次長達37天,他也不怕有人趁機搶班奪權?反而是朝中大臣一天都離不開他似得求他回朝執政,這說不定是蕭衍與同泰寺僧一起演得雙簧,來考驗一下大臣們,從考驗結果可知蕭衍至始至終都牢牢掌握著政權,當然,這些都是瞎猜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六章 不和諧的雜音
蕭衍愛佛,自以為功德無量,做得夠好,但卻有人不識時務,出來給他添堵,還不是一般人,都是當時的知名人士。第一個名叫範縝,他是擁立蕭衍稱帝的兩大名臣之一範雲的堂兄,因父親早死,家境比較貧窮,但他卻自幼刻苦勤學,因而博通經術,學問淵博。他性格樸實直爽,好危言高論,不畏權威,早年在政治上曾遭到門閥士族的排斥和貶抑,因而形成了對門閥士族毫不妥協的反抗精神。範縝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無神論者之一,一生曾參與兩次關於佛教的大辯論,第一次是在齊王朝齊武帝時期,當權派竟陵王蕭子良篤信佛教,深信因果報應之說,他搞了一次佛教高峰論壇,邀請各路高僧講論佛法,大家都聚在一起研討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課題,並得出了主題成果:當下權貴們的榮華富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是因為他們的前世修行到位而得來的。但同時參加論壇的範縝卻堅決反對這個結論,他大唱反調,發言駁斥報應輪迴說。在論壇上他和蕭子良之間有一段著名的對話, 蕭子良質問範縝:你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