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佛教事業達到頂峰,全國民眾都興奮起來,爭先恐後地跑去當和尚和尼姑,狂熱的勁頭一點都不輸給現在報考公務員,梁王朝大地呈現出“一人為僧,全家光榮”的火熱場面,據統計,梁武帝在位48年間,寺院增加了八百多所,僧尼增加了五萬多人,是南朝佛教最鼎盛的時期,這種崇佛盛況放在全世界也只有印度的阿育王可以之遙相輝映,相互媲美。
蕭衍對佛教事業的熱愛還表現在他親自參與對佛教的本土化改造上,這種改造的後果不同於他的“三教同源說”,而是影響極其深遠,直到今天仍在漢傳佛教界大行其道。其一,吃素。素食並非源自佛教,素食之風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前就已經是上流社會的流行事物,士大夫受老莊的清淨無為玄學思想的影響,隱逸文人則崇尚自然,追求返樸歸真,大家一致認為吃肉使人氣濁,吃素使人氣清。這些人一帶頭,普通百姓就跟風,正好一般民眾也沒那麼多肉吃,素食就成了成本最低的追求時尚方法,就象現代流行的一種斷食減肥法一樣。而在梁王朝之前,佛教戒律中並無禁止吃肉的規定,禁止的是吃“葷”,請注意,此“葷”並非指現在的大魚大肉這樣的所謂“葷菜”,而是指“大蒜、苔蔥、慈蔥、蘭蔥、興渠”這五種東西,這五樣拿到哪裡都是五種蔬菜,而當時佛教界認為吃了這五樣大氣味的東西,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於神明,所以禁食,而我們現在魚、肉之類的所謂“葷菜”,佛教則稱之為“腥”。對於“腥”這樣的東西,早期的佛教徒(主要是信仰小乘佛教)是可以食用的,但必須是“三淨肉”,何為“三淨肉”?一為我眼不見其殺者(我沒看見殺的);二為不聞為我殺者(我沒聽見殺的);三為無為我而殺之疑者(不是為我或懷疑為我而殺的),當然也不能放開了吃,一般是化緣時得到才能吃。有時對於生了病的僧、尼,“三淨肉”之外的“腥”也是可以吃的。梁武帝是上層士族出身,又有通道的家族淵源,對素食早已身體力行,稱帝崇佛後,他就從佛教“戒殺生”戒條引申開來,頒佈《斷酒肉文》,要求全國的出家人都不得食用“腥”物,“三淨肉”都不許吃了,皇上金口一開,出家人不敢不從,何況只要食材充足,烹飪有方(這些在梁王朝是不成問題的),素食同樣能夠創造出富有營養的萬千美味。從此以後,素食就成為漢傳佛教的專有標籤,一直堅持到今天。而在藏傳、南傳佛教影響的地區,如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肉還是可以吃的。其二,燒戒。漢傳佛教和尚的光頭上都有用香火燒灼出的幾個疤痕,或3個、或6個、或9個,最多的達到12個,這就是燒戒。凡願遁入空門者,剃度之後,便是燒戒,燒戒結束,即為正式的佛門弟子。 這種儀式並非佛教戒律規定,藏傳、南傳佛教的和尚就從不燒戒,只有漢傳佛教的出家人要受這皮肉之苦。這種人無我有的現象同樣源自梁武帝的獨創,當年,他為了推廣佛教、傳播佛法,曾大赦天下囚徒,令其信佛當和尚,但又怕他們當和尚是假,逃出寺院是真,就從黥刑上得到靈感,要求有關部門在這些人頭上燒上戒疤以便隨時識別,加以捕獲。也就是說,當時和尚頭上的這些圓點實際上是曾犯過罪的標誌,到後來,燒戒被認為是入佛門苦修的開始,逐漸適用於所有漢傳佛教的寺院,並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出家人的標識之一(另有一說燒戒源自元代的志德和尚)。 其三,敲鐘。俗語云: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有佛寺必有鐘樓,但在梁王朝之前,佛寺裡對敲鐘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和規矩,正是蕭衍將敲鐘這件事發揚光大,使得悠揚的鐘聲成為天下佛寺的象徵。關於敲鐘這件事,有個寶誌和尚不得不提,這寶誌歷經南朝宋、齊、梁三代,是個特立獨行的僧人,人稱志公,據民間傳說是濟公的原形,他日常行事怪異、全無章法,經常光膀子光腳在街上隨意行走,傳說又云寶誌有大神通,主要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