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2/2 頁)
起,唐廷為了平叛,內地也相繼設定節鎮,增至二十餘道,不置節度使處亦置防禦使,防禦使不賜旌節,多以採訪使兼領。其後,採訪使改名觀察使,例兼都團練使或都防禦使,兼理軍民,成為地位略低於節度使的地方軍政長官。
節度使的僚佐有副使、支使、行軍司馬、判官、推官等,將校有押衙、虞侯、兵馬使等。由於觀察使是採訪使的改名,故唐代後期節度使例兼所在道的觀察使。
節度使的僚屬,都由節度使闢舉,然後上報朝廷批准。所統州縣長吏雖由中央任命,而實際則聽命於節鎮。遇刺史位闕,節鎮常遣上佐攝職,然後報請朝廷正授。
地方財政收入分為上供、送使、留州三部分,送使部分常佔最大份額,對朝廷保持獨立狀態之河北三鎮,甚至全無上供。內地節度使轄區雖是藩衛朝廷的軍鎮,但實際上往往對朝廷保持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
節度使的形成原因、起源和發展流變
一、形成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潰。
唐高宗、武后以後,均田制漸趨破壞,流民、逃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玄宗時期曾採用很多種辦法試圖解決。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
在這幾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失敗了,而招募流民客戶為兵的辦法雖能誘得&ldo;通逃者&rdo;&ldo;爭出應募&rdo;,暫時解決了社會問題,卻使這批人漸漸成為僱傭職業兵而不可卒去。
於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