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頁(第1/2 頁)
[架空歷史] 《殺破唐》作者:九爪貓【完結】
備註:
唐自肅宗以後,紀綱不立,叛兵逐帥,叛將脅君,習以為常,極於五季。君如逆旅,民墜塗炭。究其禍源,曰朋黨,曰宦官,曰藩鎮。藩鎮之設,本為自衛,結果卻是掘了自家的牆角。藩鎮困唐,大唐復興終無望;藩鎮扶唐,安史之亂至唐滅亡,一百五十年間,唐室危而不傾,藩鎮之功也。及至黃巢起義,天下分裂而無紀,藩鎮之禍達於巔峰。遺毒所及直接影響了宋初的國策制定,流弊深遠,禍害千年。
=================
節度使簡介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
唐節度使一詞出現甚早,意為節制排程。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梁懂受命主持西方軍事,為諸軍節度使。曹魏景元四年(263),魏軍伐蜀,由司馬昭指授節度。
唐代也很早就用此語以明確指揮許可權,如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任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蒲城河北諸道總管及東討諸府兵均受其節度,但尚未用作職銜。
唐代節度使淵源於魏晉以來的持節都督。
持節都督出征時是一軍統帥,屯駐時是軍區首腦,對所統將領及州郡長吏都有節制以至生殺之權。南北朝時,刺史大都加持節都督,轄區既狹,權任亦輕,北周及隋改稱總管。
隋荊、益、並、揚四大總管轄數十州,事權很重,但只管軍事。隋煬帝楊廣廢總管,唐初恢復,仍稱都督,而自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
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另行調發府兵、兵募,派遣大將統率出征或備御。
這些大將稱為行軍總管;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定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早在唐初,已在軍事要地留駐部分徵行軍隊,並每年派遣士兵輪番戍守。
唐高宗、武后時期,突厥、吐蕃、契丹強盛,屢次入掠內地,戰事頻繁。為了加強防禦力量和改變臨時徵調的困難,這類屯戍軍設定愈多,並逐漸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駐地和較大兵力的軍、鎮、守捉,各自置使。
軍、鎮、守捉使是差遣的,還保留徵行的組織。與此同時,行軍大總管也逐漸演變成統率諸軍、鎮、守捉的大軍區軍事長官,原來有&ldo;行軍&ldo;含義的&ldo;道&ldo;,如蔥山道、交河道、崑山道,也演變為大軍區的道,如朔方道、隴右道等。於是長駐專任的節度使應時出現。
高宗以後,由中央派出的行軍總管或經略大使,常受敕節度諸軍,因而漸獲諸軍節度大使的名稱,但還不是固定職銜。
節度使成為固定職銜是從睿宗景雲二年(711)四月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開始的。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範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八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十鎮,始成為固定軍區,各有受其統屬之州、軍、鎮、城、守捉。
節度使為差遣職名,例以所駐州都督、大都督長史或都護為其本官。受命時賜雙旌雙節,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大旗),威儀極盛。
節度使例兼管內排程軍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營田使。天寶後,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採採訪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威權之重,超過魏晉時期的持節都督,時稱&ldo;節鎮&ldo;。
安史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