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即:
錯誤!未定義書籤。
圖1…8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打檯球時球與球的碰撞,幾乎可以看作是完全彈性碰撞,當用一個球去擊打另一個靜止不動的球時,這個球獲得能量開始運動,而用來擊打的球因將能量全部輸出而又靜止不動。在生活中,比如甲乙雙方做成了一筆生意,一方出錢,一方出物,雙方最後互有所得,相當於彼此交換了能量,然後再分開接著去和別人做下一筆生意。這種碰撞,雙方只有能量的交換,而沒有能量的損失,是一種互利互惠的交往模式。
完全非彈性碰撞(圖1…9):兩個球體發生了一次相互作用,在碰撞的過程中合成了一體,並以相同的速度向前運動。碰撞前後機械能和動量守恆,但是相當一部分動能被轉化成了勢能。
錯誤!未定義書籤。
圖1…9
這就像是一次成功的應聘,應聘者很快被公司錄用了,他就成為公司的一員,並與公司同呼吸共命運。由於他的加盟,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公司得到了發展壯大。這樣的碰撞會產生能量形式的轉變,但總能量不變,而且發生了碰撞物體形態的改變。
非完全彈性碰撞(圖1…10):兩球發生了一次作用,彼此之間有能量和動量的傳遞,其中一部分動能轉化成了勢能,使得雙方發生了形變和損傷,碰撞後動能損失了一部分,轉化成了形變勢能,即:
圖1…10
這就好比一名畢業生與一家用人單位簽訂了工作合同,但沒有做完實習期就被解聘了,使雙方的利益都受到損失,甚至還導致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打官司,以爭取保護自己合法權益。在碰撞過程中,雙方都消耗了不少能量,損失了財力和物力,造成了彼此的傷害。到頭來兩敗俱傷,這就使一部分動能轉變成了勢能。
在今年發生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經濟形勢下,很多大學畢業生都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他們一定非常渴望能在一次次的應聘中能與自己心儀的工作單位發生一次完全非彈性碰撞。然而,現實總是比較殘酷的,在求職過程中彈性碰撞和非完全彈性碰撞總是大大多於完全非彈性碰撞。
建立幸福人生與和諧社會是我們的社交目標。在不同的社交環境中,針對不同的交往物件都需要我們不斷地變換交往方式。在直接與間接的碰撞之中,人們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都對交往效果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應儘量掌握好分寸,做到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儘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人與人的互動——動量傳遞(1)
碰撞過程中能量和動量的傳遞是透過力(F)的作用實現的。根據衝量定理,物體動量(p1; p2)的改變(Dp)等於力作用在物體上的衝量(I),即:
由此看來,力(F)和作用時間(t)決定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大小。
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的作用也是透過施加外力來實現的。施加的作用力太大了,有的時候會讓人難以承受,不願再繼續交往下去;作用力太小,效果又不明顯,與沒有進行交往差不多。所以,交往應以彼此不受傷害為限度,適度地增加作用力的強度,或者,適當地延長作用時間,都可有效地使事物發生變化,關鍵是要做到恰到好處。因此,社會交往中,重要的是把握住火候,強攻可能會速戰速決,蠶食也同樣可以解決問題。根本的目的是在不傷害雙方的前提下,實現最大的衝量轉移,使得雙方的關係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儘可能大的轉變。
有個年輕人去微軟公司應聘,而該公司並沒有刊登過招聘廣告。看到總經理疑惑不解的樣子,年輕人用不太嫻熟的英語解釋說自己是碰巧路過這裡,就貿然進來了。總經理感覺很新鮮,破例讓他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