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決定電子所處狀態的有n; l; m; s這四個量子數。不同的量子數,決定了電子不同軌道的能量和半徑。如果把這個半徑看作是人際交往中的距離,那麼,n被稱為主量子數,它確定了與其打交道的人的主軌道,等同於分類,比如:親人、朋友、同事、熟人、陌生人等;l是軌道量子數, 確定了同一主軌道上的精細結構,使得同一大類的人群與自己的距離也產生了些許差異,我們可稱其為子類,猶如朋友中還分遠近,親人裡還有親疏一樣;m是磁量子數,確定了同一精細結構中的超精細結構,反映了同一子類的關係者之間也有細微差異,就猶如同是自家兒女,但依舊有的親近一些,有的疏遠一些;s是自旋量子數,決定了處於同一超精細軌道上電子的兩個不同自旋(轉動方向)取向,使得即使和自己幾乎完全等距離的人也有差異,就如同兩個雙胞胎孩子,儘管智力、長相、生長環境等都非常相近,還總還存在性格、心理等方面的細微區別,與父母的關係也有差異。
其實這和原子的殼電子的分佈特性一樣,在同一個精細軌道上不允許存在兩個電子(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人際交往之中也不存在與你完全等距離交往的兩個人。n; l; m; s四個量子數的組合使得與你交往的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個特定的距離上,從而構成了人際交往的原子結構。
人類社會是由人相互聯絡、相互支撐共同構建而成的。因此,任何人都需要與周邊的其他人建立合作與支撐關係。在一個穩定的原子中,電子應該從內向外依次填充到軌道上,這樣形成的原子能量最低,最穩定。通常人際關係網路的構建也是由內向外的,首先是親子關係,接著是親屬關係和親密朋友,而後才依次是朋友、同事、熟人……。當有的人內殼出現空位時,外殼的電子就容易向內躍遷。
不同於原子核,人的A、Z值都有一個後天成長的過程,隨著人的年齡增長,知識、閱歷和社會交往不斷增加,人的A、Z值也會不斷增大,到了成年後趨於最大值,他對外界的作用場強也趨於穩定。由於人的交際活動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此,處在不同社交軌道上的人還會像軌道電子一樣發生躍遷和退激,甚至電離。
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朋友的更替等等恰似這種過程。受自身Z值和時間的限制,人們只能同時擁有有限的交往物件,結識新的朋友往往會佔據老朋友的軌道。因此,人們總是在不斷地結識新朋友、告別老朋友,隨著新朋友的到來,與老朋友的交往就會減少。而當一段交往結束,束縛電子將被轉化成自由電子,原本很親密的朋友就慢慢地變得疏遠起來。但是人不同於自由電子,人是有記憶的,因此,分開的朋友再次相遇時依舊會想起他們的曾經,並很容易再次回到原先的軌道上去,恢復往日的情誼。
回想起來,我們有多少往日朝夕相處的好朋友現在都已留在了記憶中……
社會交往——碰撞原理
社會是由人、團體、組織、機構等組成的複合體,其內部有有序的部分,也有無序的部分。整個社會的運轉,就是人、團體、國家之間的互相作用結果,這種作用的過程就是社會交往。
從物理意義上講社會交往猶如碰撞,簡單的兩個對手的交往可以看作是兩體碰撞;多個人和組織之間的互動,就是多體碰撞。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俗稱打交道,其實等同於兩體之間的相互碰撞,即:
接觸就是碰撞,是物體之間最直接、最簡單的相互作用方式。
在物理上可利用兩球碰撞來研究碰撞行為,通常可分為完全彈性碰撞、完全非彈性碰撞和非完全彈性碰撞三種形式。
完全彈性碰撞(圖1…8):兩球發生了一次碰撞後就分開了,彼此有動能和動量的傳遞,但是,碰撞前後兩球保持著動能和動量的守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