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第2/2 頁)
疑到日本發起侵華戰爭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李宗仁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ldo;侵華戰事既
已發動,而日本人又沒有氣魄來大舉稱兵。等到中國民憤達到最高潮,以致蘆溝橋&ldo;事變
&rdo;無法收場,大規模用兵勢在不免之時,日本又不願傾全國之師來犯。只是在華北、華東
用少數兵力與中國作戰,到兵力不敷時,才逐次增兵,深入作戰。這種&ldo;逐次增兵法&rdo;便
犯了兵家大忌……所以日本既處心積慮要征服中國,就應乘歐洲多事之秋,一舉把中國吞
下。日本平時國防軍有二十個師團,稍一動員便可遞增至四、五十個師團。如果蘆溝橋戰
事發動前夕,日本便動員全國,首批派遣三十個師團同時分途進犯……一舉而佔領中國各
重要城市,將我方野戰軍主力摧毀,將零星遊擊隊趕入山區,支解我們整體抵抗的局面,
陷全國於癱瘓狀態,並非難事。到那時,我政府只有俯首聽命。&rdo;
難道日本人的戰略眼光真的這麼差?連李宗仁所說的軍事常識都看不到?其實這裡面還有
另外一層原因。當時日本少壯派軍人發動侵華戰爭,似乎是把中國作為其敵人,然而少壯
派軍人真正想打倒的對手並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國內的官僚集團,中國被他們利用作為挑
戰日本官僚政權的工具。
1929年美國開始的經濟大恐慌很快就波及到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特別嚴重的
是美國和德國,日本也不例外,大恐慌後經濟也陷入極度的蕭條。經濟大恐慌使人們對自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