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第1/2 頁)
但是,劉基畢竟是開國元勛,朱元璋沒有一下子做絕。僅僅三個月之後,劉基又被召回了京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僅被封為誠意伯。微妙的是,此時的朱元璋對劉基再不是言聽計從了。例如,朱元璋對李善長不滿,想換楊憲、汪廣洋或胡惟庸為相,諮詢劉基的意見。劉基根據實情,一一指出了各人的缺點,認為三人都不宜為相。然而,朱元璋後來卻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起用為相。劉基所說的一番話,傳到三人耳朵裡,明擺著是得罪人。其中,胡惟庸是淮右集團中人;汪廣洋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其早年曾流寓太平,亦於此地遇到渡江而來的朱元璋,開始發跡。可見,劉基在明朝建國之後的生活,確實過得非常壓抑。這才是劉基悲老嘆窮的真正原因。
上世紀三十年代,學者羅寶冊有論劉基的一段話,非常精彩,可謂洞見當日劉基心態:
伯溫悲嘆之作,決不是無病呻吟,無因而來的;如果根據情理,設身處地一想,也很容易了悟他的難言之隱。想當年他同太祖一塊起義,老謀深計,運籌帷幄,大的方略,緊急關頭,十九是他一人擘(bò)劃、決定和開啟。那時如果分道揚鑣(biāo),收納一班豪傑,自己幹去,當日的宇中,真不知是誰的天下?可恨費盡了心血,為人作嫁,好容易革命成功了,大明帝國成立了,自己得到的是什麼?不過是一個誠意伯的虛頭銜,一些金玉粟帛的零星賞賜罷了。比之明祖的富有四海,南面而王,生殺予奪,集於一身,何嘗不是天壤之別。加之,明祖猜忌嗜殺,屢興大獄,少者牽連幾千人,多者累萬。眼看著身邊的故舊朋友,殺的殺,族的族,流的流,說不定一日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自己又是功高震主的人,走了不好,不走也不好。有時明主高興了,鐘山宸遊,禁宮夜宴,自己又不能不暗拭眼淚,強陪笑臉,侍宴吟詩,前去湊趣,湊合熱鬧。此老此際難言之痛,想來很少人能知道吧!
------------
落寞中的英雄(2)
------------
碰上朱元璋這樣的猜忌之主,劉基確實是&ldo;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rdo;。歸鄉隱居,弈棋飲酒,安享晚年,對劉基來說也成了奢望。不久,劉基由於建議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談洋是浙、閩地界的小地方,走私鹽販往往聚集在此,多出亂民。),遭到胡惟庸的誣陷。胡惟庸對朱元璋說:&ldo;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基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rdo;這一番誣陷可真是擊中朱元璋的要害,也嚇得老邁的劉基從家鄉星夜兼程來到南京,再也不敢回家。生了病,胡惟庸送來醫生診治。服過藥後,卻覺腹中鬱結,估計也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一直到病得實在不行,太祖朱元璋才一紙賜文,送劉基回鄉。洪武八年(1575)四月十六日,劉基卒於家中。據說,死前遺命銼(cuò)骨揚灰,恐是無稽之談,實際上他是被葬於其鄉夏山上。
在明初開國諸臣中,劉基文比不過李善長,武抵不上徐達,這是從政治上講。即使拿文采來說,除了早年跟石抹宜孫唱和諸作外,入明作品也很難勝過宋濂的典雅醇厚。劉基只是朱元璋集團中那些傑出人才中的一人而已,很普通。翻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集團中那些名字:孫炎,陶安,汪廣洋,楊憲,徐達,常遇春,章溢,胡琛……哪一個都不是平庸之輩,都跟劉基不分仲伯,所以有人說,朱元璋的敵人如果是政治上的明白人,肯定對朱元璋擁有如此壯大的人才庫嫉妒得要死。只不過,這些人隨著歲月的流逝,因各種原因,或早死,或出了政治問題,才使得劉基突出起來。拿汪廣洋來說,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他是排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