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第1/2 頁)
凱撒的故事激發了人類的想像,但很難辨別他的功績和真實作用的比重到底有多少。他成了傳奇中的偶像或崇拜的象徵。但在我們看來,他的重要性在於他完成了初期帝國階段的過渡,也就是從軍人共和時期到羅馬擴張的第四階段。當時的羅馬雖然國內經濟、政治騷動,內亂四起、社會衰敗,但其疆域依然在不斷擴張。到公元100年,羅馬的版圖達到了最大的程度。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羅馬的擴張進入了停滯的低潮時期。在馬略重整軍制前,又一次元氣大傷,而斯巴達克斯的暴動則使它第三次傷筋動骨。此時,凱撒因征服高盧,也就是現在法國、比利時一帶,而一舉成名。(高盧國內的主要居民都是屬於凱爾特族的高盧人,他們曾佔領義大利北部,侵入小亞細亞並定居在該地的加拉太斯。)凱撒將入侵日耳曼的高盧人驅逐出境,並把高盧地區併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他曾經兩次渡過多佛爾海峽(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入侵不列顛,但都遭到了強有力的抵抗。與此同時,龐培大帝也正在羅馬東到裡海的地方鞏固了統治,並培養了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1世紀中期,羅馬元老院在名義上仍然是羅馬的政治中心,有權任命執政官和其他官吏,並可以賦予他們種種權利等等。許多政治家仍然為保持羅馬的共和傳統,以及繼續尊重羅馬的法律而奮鬥,其中以西塞羅最為突出。但是,市民權的精神,已隨著自由農民的銳減而逐漸頹廢衰微。義大利成了既不清楚自由為何物,也不要求得到自由的奴隸和貧民的國度。元老院裡的共和主義領導者已經沒有什麼依靠力量,而在他們畏懼並想壓制的大冒險家背後,卻有著強大的軍團。克拉蘇、龐培和凱撒三個人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元老院,他們三分天下,這就是最初的三雄執政。後來,克拉蘇在卡里爾萊戰役中被安息人殺死,龐培和凱撒也決裂了。龐培支援共和政體,以凱撒違反法律、不服從元老院的命令為藉口,依照法律透過了傳訊凱撒的提案。
當時,盧比孔河是凱撒的法定駐地和義大利本土之間的分界線,如果將軍率軍逾越駐地是不合法的。公元前49年,凱撒宣稱&ldo;事已至此,毫無退路&rdo;,越過了這條分界線,向龐培和羅馬進軍。
過去,羅馬的慣例是,在軍情緊急時候,推舉一位權力至高無上的&ldo;獨裁官&rdo;來挽救羅馬。凱撒擊敗龐培,被推舉為獨裁官,任期10年。後來,他又被推舉為終身獨裁官(公元前45年),實際上就是羅馬的終身統治者。當時也有人主張建立帝制,但自從5個世紀前驅逐伊特魯裡亞人後,羅馬人一直對皇帝很反感。凱撒堅決不稱帝,但卻接受了皇帝的寶座和玉笏。凱撒擊敗龐培後,曾率軍進入埃及,在這片由托勒密王朝統治的國土上,凱撒愛上了美輪美奐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她似乎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把她灌輸的埃及&ldo;神聖的王&rdo;的觀念帶回了羅馬。凱撒在一座神廟內樹立了自己的雕像,並刻上了&ldo;獻給無敵之神&rdo;的銘文。然而行將就木的羅馬共和精神,做了最後一擊,在元老院刺殺了凱撒,他恰好倒在自己殺死的對手龐培大帝的雕像腳下。
這種個人爭名奪利的戰鬥又持續了13年。其後形成了雷比達、安東尼奧及凱撒的侄子屋大維三足鼎立的第二次三雄執政。屋大維像他的叔父一樣佔據了貧瘠而多事的西方各省,招募了最精銳的軍隊。公元前31年,在亞克興海戰中,他一舉擊潰自己唯一的敵人安東尼奧,成為羅馬的唯一執政官。但屋大維和凱撒完全不同。他從未有過做神做王等愚不可及的慾望,也沒有過令他目眩神迷的皇后情人。他堅決不做獨裁官,還把自由還給元老院和民眾。元老院為了表示感謝之意,仍把實際的權威交給了他。屋大維不稱皇帝,而是被稱為&ldo;元首&rdo;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