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4/4 頁)
忙著剿匪。對這麼一個外患連年,內戰不息,積弱甚深,面臨崩潰的民族,雖大又有何懼哉。近百年來中國經受了外國力量的幹予,打了數十仗,是每戰必敗,賠償軍費割地求和,大小條約簽了上千個,數千條喪權辱國的條款,使這個國家早已國弱民窮,是一個政府*、人民愚昧的爛攤子。我大日本帝國不出師則已,一旦出兵,定能以摧枯拉朽之勢一鼓盪平而佔領之。據我對日中兩國的兵力、戰鬥力,武器裝備及經濟力的對比分析,只需三十萬兵力,三個月內定能大獲全勝,全部佔領中國。今春我曾派遣松井石根、寺內壽一大將率領一批高階將領赴中國考察,考察團回國後一致認為:中國正在統一中,軍政各項皆有進步,征服中國必須加速進行。否則,將失去吞併中國之良機。另據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六月九日發給參謀本部的電報也認為進攻中國時機已經成熟,必須首先對中國政府予以一擊。”
天皇說:“元帥閣下,你說得很好,對各方面的分析可謂是頭頭是道,條條有據,透徹明瞭,對*作戰的取勝朕也很樂觀。但在未出師之前,總要從長計議,拿出穩妥的整體方案,做到攻守有踞,不戰則已,戰則必勝,縱然勝卷在握,也還要謹慎從事才好。”眾人沉默了一會,首相近衛文麿說道:“陛下,依臣之見。”近衛文麿是日本近年來最年輕的首相,雖然年輕,但身體常常有病,因而面色蒼白,說起話來也是輕聲慢語,中氣不足,顯得很虛弱的樣子,今天的御前會議是近衛文麿接任首相以來的第一次御前會議,因此有幾個人是第一次見到首相。看他一身病態,說話也似上氣不接下氣的虛弱模樣,似乎感到驚奇和失望,現在聽他勸天皇,因而都屏息靜聽,聽他能向天皇陛下獻出什麼高招。
(二百一十五)
只聽近衛文麿說道:“落後就應捱打,弱肉強食古今已成定例,這不怪我們霸道,只怪他們不爭氣。他們的軟弱給我們造成了可乘之機。弱者最多是得到別人的同情和憐憫,當今世界又有誰願意為了支援弱者而得罪強者呢,就世界輿論來講,你別看英美等國好象和中國關係不錯,一旦中日戰爭打響,英美等國頂多也只能說幾句對中國表示同情的話罷了,別的又能奈我何!因此對於世界輿論這些方面根本不用考慮,此時出兵中國可謂正當其時。”“我認為不妥。”素以穩健著稱年已古稀的宇垣一成大將提出了反對意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擁有四億多人口的大國,其常備軍隊就有二百多萬。徜其政府號召全民族奮起抵抗,對我群起而攻之,我將如何應付。我國所依仗的不過就是武器裝備的優勢。這些優勢只能是暫時的現象。大規模的戰爭打起來,國土幅員的大小,後備兵員的多少,經濟承受力的大小,包括資源的來源與消耗都將決定戰爭的勝負。還有國際輿論及援助等諸多因素。任何一國在發動大規模戰爭特別是全面戰爭之前都必須通盤考慮。因此我認為在中國的問題上,第一必須切記和中國相比,我們是一個強國,但仍然是一個小國。作為小國對大國發動戰爭必須持慎重態度,將綜合國力進行慎重比較並精確計算可能發生的消耗,因此必須切記兵兇戰危而不輕易言戰。第二應多考慮困難的一面。全面戰爭的戰端一開,先不談兵兇戰危。俗話所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