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落。想那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的一個小小上校義律,率四千人眾,不懼這遠隔重洋,遠征數萬裡,打敗中國,割地賠款。甲午海戰大日本帝國只用了一個艦隊,出動數十艘艦艇,結果是盡滅北洋水師,迫其簽訂馬關條約,使其不得不承認我對朝鮮的宗主權,並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等地,賠償軍費兩億兩白銀的苛刻條款。今天本莊繁大將也在這裡,你說說看,三一年的九一八事變,你那時是關東軍司令官,你用了多少兵力佔領中國東北三省的?”本莊繁呵呵一笑,答道:加上後來的援軍,只用了不足三萬兵力,一夜時間佔領、瀋陽和東北重鎮二十餘城,從九月十八日起止,次年元月七日,也只用了三個月零二十一天,席捲中國東北全部,佔領三省。帝國只出動了一萬二千人,加上土肥原和坂垣徵四郎二員小將事先策動好了的張海鵬部的滿洲軍總兵力不足三萬人。以三萬之眾擊潰奉系軍閥張學良的二十萬大軍,說來也真可笑。我想,這並非我等之能,實乃乘其隙也,那時*政府軍之精銳正在南方剿共,其統帥對我既無抵禦之意,將領也無爭戰之計,士兵也自然就無用命之時了。此乃機會也,中國有句俗話,叫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就是教人要善於把握機會之意。前些天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會同一班少壯派將領還向陛下奏報中國現在日趨團結,國共兩黨正在談判中,倘我們不抓住機會,待彼團結一致,上下齊心,即中國再弱也不可輕視,彼之疆土是帝國的三十倍,人口相當於帝國的五培,資源豐富,兵員眾多,待其團結統一,帝國多年征服*之願望則成泡影,再說一件有趣的戰例,那是三三年攻佔熱河的作戰。記得當時對熱河省府承德進攻的一百多人的先頭部隊,只花七天時間,未費一槍一彈即佔領了熱河的省城承德,這都是恰當地把握了戰機的原因。現在*政府軍調集二十餘萬兵力圍困陝甘,國共兩黨正在談判,但其互不讓步。戰爭大有一觸即發的態勢,這無疑對帝國征服*又是一個天賜良機。天予不取,難辭其咎,臣以為應趁*人還沒團結統一時,出兵*早日征服之。”提到征服*,雖已年逾古稀載仁,通體都來精神,連兩隻眼睛都放出光來。只聽載仁鏗鏘有力地說道:“諸多戰例表明,中國政府已經*透頂,在以上所說的戰爭中中國雖也有一些忠臣良將率軍抵抗,但其政府沒有戰心,不支援這些能臣武將及民眾的愛國抵抗運動。按照中國最高當局的說法,這些自發的運動會影響國家的統一。說來好笑縱觀中國近百年的歷史,最高當局不顧外患連年,寧可對外卑躬屈膝,對內也還十分專制。哪一個在臺上都把權力看得很重,要統一政令,統一軍令,即使一些封疆大吏也無審時度勢用兵之權,難得有一二忠貞剛烈,有膽有識之士能行‘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古訓,但最終也難免遭主子猜忌,在同僚彈劾下前功盡棄,壯志難酬。
(二百一十四)
遠的不說,就說三二年一二八淞滬作戰吧,那一次中國軍隊的蔡廷鍇也確是員難得的虎將,指揮有序,排程有方,僅憑不足五萬兵力在淞滬與我軍激戰一月,害得帝國增兵十萬,三易主帥。可是又怎樣呢,其政府最高當局對十九路軍的愛國行為不但不給予支援,相反卻下令給各高階將領,各軍將士未得軍令部之命令而自由行動者,雖意出愛國亦須受抗命處分。其政府要員何應欽竟然在對外發表公開談話時向我透露十九路軍參與淞滬作戰的僅有三個師、十八個團,還暗示向我保證絕不增援,到最後蔡廷鍇為了避免其全軍覆沒之危險,不得不扔下數千忠骨在政府當局的嚴令下退往福建。試想一個不顧國家尊嚴,甘願接受敵國苛刻的談判條件而在談判桌上簽字,以國家之領土,主權,換取安逸的政府偌不滅亡也可真是不合天理了。根據我對中國政府中的高階將領的性格、用兵方略、指揮才能等研究,象蔡廷鍇那樣的將領寥寥無幾,而這些將領在其政府的嚴令之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