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古今文經之爭(第2/2 頁)
哪怕光武帝劉秀想要登基為帝,也憑藉《赤伏符》
寫:「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向天下說明他符合識緯,是名正言順的受命符稱帝。
後面有大臣勸誡光武劉秀,不能老靠解讀識緯來決定天下大事,言不過用來迷惑世人的荒誕之言,這種怪誕不經之事,結果不過非好即壞,卦象撞見合宜的時候,自然就是對的,怎麼能一直相信?
劉秀聽了赫然而怒,直接駁斥。
有些東西加進來容易,去掉就無比困難,時至今日劉備能夠在北海與東萊大力度田沒被儒者聲討,也有他極其符合金刀之識的原因之一。
儒家講究忠孝,和誰作對也不能與承天命者唱反調,況且劉備的行為又契合「仁」政,又勤於政事,寬厚愛民。
雖然殺人殺的多,卻都是違法亂紀之人,因此心裡感官複雜的很。
既符合聖賢之言,但又不符合儒者觀念,剛覺哪有仁君不講究教化,直接按律誅殺,又有人站出來說:玄德公也是勸導了數次,而豪強視若無睹,無可容忍才出兵征討,且周武王不也有殺伐過多,以至血流漂的牧野之戰嗎?
瞬間把他人的話堵了回去,讓北海眾多儒者啞口無言。
盧植眼見許多儒士為玄德之事,在北海捲起一輪接一輪的爭吵。
乾脆藉著辯論文經的名頭,將他們盡數邀請來平原郡,想辦法慢慢將眾儒說服,而鄭玄無疑是最盛名的大儒,只要他也肯從此為玄德站臺,那天下各地的儒者必然對青州趨之若鶩。
盧植為了整合儒家都站在自家弟子那一邊,已然是積勞費神,疲心竭慮了。
「子幹啊,你為弟子做了太多事,倘若日後玄德出手來整治儒家,你可會後悔?」
頭戴儒冠鬚眉交白的鄭玄撫著鬍鬚道。
他雖未有和劉玄德有過見面的機會,但也在青州的施政當中看出了劉備的性格,做事極為果斷,且雷厲風行。
人都是有私心,學儒家典籍的儒者亦如此,有不少清談高論之士,讓他們為官為吏,不一定有能力。
但不任用他們,那就可能會掀起諸多言論。
光武一脈的天子能夠容忍,不代表劉玄德也能容忍。
將來要對那些人整治起來,身為海內大儒的盧植又將置身何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