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部分(第3/4 頁)
全部都有,至於一些後軍的指揮,則把火銃依然換成神臂弓——神臂弓的射程依然是遠遠超過這個時代沒有膛線和錐形彈的火銃的,可以形成遠端火力的梯度覆蓋,只是因為部署到後排之後,神臂弓也沒辦法瞄準射擊了,只能是拋射進行區域性覆蓋。
一個都指揮使下屬十個指揮,便是五千人,而和步兵配合的炮兵部隊,主要就是設定在都指揮使一級上——每個都指揮使可以排程一個16門10斤炮級別(相當於拿破崙12磅炮)的“大炮兵連”集中排程使用,因為可以遠端曲射,所以可以部署在己方步兵身後保護起來,也可以作為平射炮,部署在一個個五百人的指揮軍陣之間,一旦接敵就可以透過軍陣之間的甬道後撤。所有這種都指揮使一級統一排程的火炮還有專門的運炮隊和托馬挽馬炮車。
至於指揮使級別的炮兵也不是沒有,只是都是三斤小炮為主,以吳越人如今的冶金鍛造加工技術,造出和宋軍發射同樣重量炮彈的火炮時,火炮本身重量甚至可以控制到宋軍火炮三分之一以下!以至於三斤炮彈的小炮射得不比宋軍五斤炮近,還只有區區兩三百斤炮身分量,不用牲畜就可以士兵自己快速推著走,遇到崎嶇的話,選兩個體壯計程車兵扛了炮身都能走起來。這樣的小炮因為靈活,每個指揮五百人,都可以得到四門,直接部署在陣前,接敵時候可以放上幾輪,然後馬上藏到軍陣當中再近戰。由此看來,明軍一個都指揮使的炮兵規模便有16門重炮的大炮兵連一個,外加40門基層部署的輕炮,火力密度上著實不是宋人可比。
炮聲陣陣之間,讓河對岸的宋軍瞠目結舌的一幕出現了,明軍大陣中,各個步兵方陣之間甬道空隙裡部署的大炮兵連輪著噴出火光,進行了一次標準的輪射——也就是16門炮每一門相隔兩秒鐘左右開火,半分鐘內打完一輪,然後繼續再進行下一輪,實現每分鐘32顆重炮炮彈的持續火力。對於這個時代的大口徑重炮來說,這個已經是簡化裝藥步驟後的極限射速了,對於炮兵開火後的清膛效率要求極高。
這麼遠的距離,明軍就開炮了?然而不過七八秒鐘後,宋人就知道了這不是玩笑。一陣陣實心鐵彈以約莫三十度的仰角落入人堆之中,縱然如今因為火炮的出現,軍陣站得不如純冷兵器時代那般密集了,前後左右士卒之間列陣都有幾尺距離,這一陣根本無需瞄準的彈雨還是立刻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對面至少有同樣超過二十個都指揮使規模的敵軍,重炮數量可是在三百門以上!
“不可慌亂!明軍這是準備衝上來了!他們的炮沒多少!”在缺少中軍趙炅親自下令之前,宋軍各部將領都不敢直接下令讓軍陣退後躲避這陣彈雨。自從高懷德等一眾武將被處斬之後,趙炅對軍隊的控制更嚴格了,將領的隨機應變許可權也壓得更死,許多事情如果趙炅御駕親征了都要請示之後才好處斷——其實別以為這是啥難以想象的事情,歷史上宋軍在太平興國年間北伐遼國,所遭受的高粱河慘敗中,趙炅便是事無鉅細都希望親自指揮,讓宋軍的指揮體系應變能力差了很多。但是這也是趙炅殺兄奪位後疑心病越來越重、對將領防範越來越嚴格的一個表現。在信任將領方面,得位不正又缺乏時間檢驗帶來的統治權威積澱,北宋君主當然不能和錢惟昱相比了。
每分鐘被白白打死幾百人的局面,哪怕在十幾萬大軍的交戰中,也是一種對士氣的惡劣打擊。因為傳令兵的延誤,以及將領們戰前沒有得到“可以戰術後退”的授權,宋軍足足付出了漫長的等待與兩千餘人的傷亡之後,才等來了中軍允許的暫且後退——趙炅似乎也是在幾分鐘的觀察之後,才發現明軍完全沒有壓上的企圖,他們的火炮也不怕連續射擊炸膛,完全就是一副放你風箏的賤相,這種情況下不允許後退也沒有價值了。
在趙炅的預謀中,退卻應該是非常整齊劃一而且見好就收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