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決戰(二)(第1/2 頁)
7月3日,斯摩稜斯克方向也發起進攻,漢斯國三個集團軍強攻奧爾沙河段及維捷布斯克,然後,第4裝甲叢集41摩托化師在空軍的掩護下,於7月4日突破兩者之間的奧爾沙高地,擊潰蘇軍32、33集團軍的結合部,撕開了一道口子。
朱可夫大急,急忙調來唯二的兩個機械軍,堵住缺口。以外,蘇軍機械化軍面對漢斯國裝甲部隊還有優勢,可這一次,第4裝甲叢集裝備了伊班牙-高盧的中坦,數量不多,但能抗衡蘇軍t34和重坦。
雙方進行了一場勢均力敵的坦克裝甲對戰,雖然蘇軍在坦克數量上多一倍,但漢斯軍有空中優勢,反坦克支援機抹平了數量上的差距。
7月5日下午,雙方裝甲大戰分出勝負,蘇軍坦克撤退,不過,41摩托化師損失也三分之一,雙方算是互換戰績。
與此同時,漢斯國第16集團軍與第56摩托化軍經過兩天苦戰,成功突破莫吉廖夫防線,強渡第聶伯河。
博克的目標很明確,那便是以第41、56兩個摩托化軍為箭頭,帶著步兵南北並進,夾擊斯摩稜斯克。
7月6日,兩軍圍繞奧爾沙和戈爾基進行大戰。
朱可夫為了拖住博克的主力部隊,不斷增兵,投入兩個集團軍加入戈爾基戰場,企圖將協約國反推回去。
朱可夫看著傷亡速度,深知現有兵力很難拖住氣勢兇猛的協約國軍,於是,他派出徵兵隊,再一次進行徵兵。
沒有數倍的兵力,朱可夫打不好這一仗。
博克看到朱可夫增兵,他也增兵,雙方進行絞肉戰。
也在7月6日,協約國軍在圖拉方向取得很大進展,雖然沒打穿圖拉,可伊軍第4集團軍在古鐵雷斯的指揮下,佔領奧卡河南岸的卡希拉地區,並趁機派小股部隊渡河,在北岸獲得了立足點。第3裝甲叢集在梁贊擊潰蘇軍第13集團軍,也順利強渡奧卡河。
這次戰術是避開同樣重兵防守的盧卡加堡壘區,選擇莫斯科東南部作為攻擊點,分化蘇軍的兵力。
斯塔林得知訊息後,命令從遠東調來的第1、2集團軍去收復缺口,將協約國趕回奧卡河南岸。兩個集團軍是老牌主力,戰鬥力自然不差。
蘇軍第1集團軍趕到時,伊軍才有一個步兵軍渡河,正是好時機。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果斷下達攻擊命令。
然而,這支老牌主力遇到伊軍一個步兵軍,在火炮上也佔不到便宜。雙方炮戰後,蘇軍發起攻擊。
當伊軍重坦出現在陣地前沿時,蘇軍十公里的攻擊線毫無進展。第10步兵軍軍長喬弗羅阻止第10步兵師主力發起反衝鋒,一舉擊潰蘇軍一個步兵軍。
一個小時後,第10裝甲軍第28裝甲師出現在蘇軍右翼,在空軍的支援下,對蘇軍第1集團軍右翼的步兵師發起攻擊。
戰鬥到深夜,第10裝甲軍全部渡河,包抄蘇軍。
經過一天一夜的戰鬥,伊軍第4集團軍殲滅蘇軍第1集團軍大部,俘虜三萬多人。蘇軍第1集團軍十萬人來,僅有兩萬人向北撤退。
漢斯國第3裝甲叢集和羅尼第4集團軍、漢斯國第6集團軍一個軍擊潰蘇軍第2集團軍,殲滅和俘虜五萬人。
兵敗如山倒是什麼感覺,就是這樣的。
蘇軍的防線太大太長,每一處戰場均是劣勢。比如梁贊戰役,蘇軍第2集團軍加上收集的潰兵,也才十五萬人左右。而漢斯軍兵力在20多萬,還有裝甲和空優。
這兩場戰役無論怎麼打,蘇軍都沒有勝利的機會。蘇軍唯一的優勢,便是鋼鐵般的意志。可是,鋼鐵般的意志需要有地形配合,才能打出效果。東歐大平原上,有裝甲部隊馳騁,根本打不出來,而想要挖地道,估計會被直接引水來淹沒。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