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奇論篇第四十八(第2/6 頁)
這樣的水腫,中醫就稱之為“風水”。治療起來呢,可能得用到發汗解表、利水消腫的法子,比如“越婢湯”,透過讓身體微微出汗,再配合利尿,把多餘的水分排出去。
“並虛為死”,哎呀,這聽起來可有點嚇人。不過別慌,這裡的“死”不是真的說人就沒救了,而是指病情危重,預後不佳。當腎脈和肝脈都顯得極其虛弱,幾乎摸不到時,往往預示著身體正氣極度虧虛,就像是樹木失去了根系的滋養,隨時可能枯萎。這種情況下,中醫會採取大補元氣、扶正固本的策略,比如用“獨參湯”這樣的猛藥,直接給身體注入強大的生命力,但具體用量可得小心翼翼,多了少了都不行,得精準到克,比做甜品調糖還講究。
“並小弦欲驚”,這句話說的是腎脈和肝脈都細小而弦緊,像是緊繃的琴絃,隨時可能斷裂,預示著患者可能有驚恐不安的情緒或者容易發生抽搐等症狀。這就像是身體裡的兩個小人在打架,力量雖然不大,但動靜可不小。治療上,中醫會注重安神定志、平肝熄風,比如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這方子就像是個和事佬,既能安撫肝的“小脾氣”,又能讓心神安定下來,各種藥材的比例也是精心調配,確保藥到病除。
至於“腎脈大急沉,肝脈大急沉,皆為疝”,這裡說的是如果腎脈和肝脈都顯得既大又急還沉,那很可能是疝氣的表現。疝氣嘛,就是身體裡的一些器官或組織離開了它們原本的位置,跑到不該去的地方了。中醫認為這跟肝經和腎經的經氣不通暢有關,治療上可能會用到疏肝理氣、溫腎散寒的方法,比如“暖肝煎”,透過溫暖肝腎,讓經氣順暢起來,疝氣自然就乖乖回去了。
“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說的是心脈搏動滑而急促時,可能是心疝的徵兆。這裡的“心疝”可不是心臟長了個“疝氣”,而是指心臟功能異常導致的一系列症狀。治療起來,就得根據具體情況了,可能是養心安神、活血化瘀之類的方子,比如“天王補心丹”,既能補養心氣,又能安神定志,是調理心臟的一把好手。
哎呀,這古文的醫學知識,聽起來就讓人覺得高深莫測,不過別怕,咱們今天就來個穿越式解讀,讓這些古老的智慧變得既接地氣又妙趣橫生!
咱們聊聊這“三陽急為瘕,三陰急為疝”。想象一下,如果把人體的經絡系統比作一條條錯綜複雜的交通網路,那麼三陽經就像是城市裡的主幹道,車流不息,活力四射。但要是這三條主幹道突然“堵車”了,急衝衝地堵成一團,那就好比身體裡的氣血執行不暢,積聚成了“瘕”——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腫塊、包塊之類的。至於三陰經嘛,它們更像是城市裡的幽靜小巷,平時默默無聞,但一旦這些小巷“急了”,氣血亂竄,就可能形成“疝”——疝氣,就像是巷子口突然鼓了個包,讓人不舒服。
接下來,“二陰急為癇厥”,這裡的二陰,我們可以理解為人體內部較為深沉、陰柔的部分。想象一下,如果這些地方的氣血突然“暴走”,就像是平靜的湖面突然掀起巨浪,人就容易失去控制,出現癲癇、暈厥等症狀。這就像是你熬夜追劇到深夜,突然眼前一黑,那就是“二陰”的小宇宙爆發啦!
再來說說“二陽急為驚”,二陽經,就像是身體裡的陽光大道,溫暖而明亮。但如果這陽光大道上的能量過於急促、猛烈,就容易讓人受到驚嚇,心神不寧。想象一下,陽光明媚的日子,你正悠閒地散步,突然一聲巨響,是不是會嚇得你一跳?這就是“二陽急為驚”的生動寫照。
接下來,咱們聊聊脾脈的那些事兒。“脾脈外鼓沉,為腸澼,下血”,脾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脈摸起來感覺像是被吹鼓的氣球,但又沉沉的,那就得小心了,可能是腸道出了問題,比如腸澼(現在的腸炎、痢疾),嚴重的還會下血。這時候,如果身體還發熱,那可就是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