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第3/5 頁)
跟著一塊兒活躍起來。這肝氣一活躍,就像春風一樣,嗖嗖地颳得急,還帶著點小調皮。可您知道嗎?這時候咱們體內的經脈啊,還藏在深處冬眠呢,沒那麼容易被春風喚醒。而且,肝氣雖然急,但它自己的力量還不足夠深入每一條經脈,所以咱們就選擇在絡脈和分肉之間下手,就像是給春風搭了個順風車,輕鬆滲透進去,調理身體。”
說到這裡,咱們得提一句,現代穴位裡,其實也有類似“絡脈分肉”的概念,比如“合谷穴”,它就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也就是咱們常說的“虎口”位置,按起來酸酸漲漲的,正好對應了春天肝氣生髮,需要疏通的部位。想象一下,你輕輕一按,就像是在給身體的小樹苗澆水施肥,讓它更加茁壯!
轉眼到了夏天,黃帝陛下又拋來一個問題:“夏天呢?為啥說要取‘盛經分腠’?”
岐伯大神繼續他的科普大業:“夏天啊,火勢正旺,就像太陽公公開足了馬力,咱們的心氣也跟著長了起來。但這時候呢,血管裡的血啊,就像是被太陽曬得懶洋洋的,流動得慢了,脈就顯得瘦了些,氣也弱了點。可陽氣呢,它可不管這些,一個勁兒地往外冒,熱得咱們直冒汗,這熱氣還順著面板的縫隙(分腠)往裡鑽,一直鑽到經脈裡。所以啊,咱們夏天治病,就得選那些氣血比較充盈的經脈,也就是咱們說的‘盛經’,再配合分腠,直接給邪氣來個迎頭痛擊。有時候,輕輕一按面板,病就跑了,那是因為邪氣還沒來得及深入嘛!”
說到現代的穴位,咱們可以聯想到“曲池穴”,它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夏天按摩這裡,就像是給身體開了個小小的空調,既能清熱解暑,又能促進血液迴圈,讓身體內外都涼快起來。
秋天到了,黃帝有一天心血來潮,問岐伯大神:“哎,老岐啊,為啥秋天治病的時候,咱們老愛挑那些‘經俞’穴位下手呢?”岐伯一聽,捋了捋他那不存在的長鬍子(畢竟神話裡嘛),笑眯眯地說:“陛下您有所不知,秋天啊,就像是自然界裡的金子開始閃耀,萬物收斂,咱們肺臟也開始忙著‘收拾’身體裡的垃圾,準備過冬。這時候,金氣(肺對應的五行屬性)漸漸佔了上風,把火氣(心對應的五行屬性,代表陽氣)給壓了一頭。陽氣呢,就躲進了身體的小角落,陰氣呢,悄悄探出頭來,還帶著點溼氣。但這時候的陰氣啊,就像是個剛出道的小反派,還沒那麼囂張,所以咱們就透過‘俞穴’(比如肺俞、脾俞這些,可以理解為身體裡的‘排汙口’)來把它引出來,排排毒。再透過‘合穴’(比如曲池、足三里,相當於身體的‘能量補給站’),給陽氣留條後路,畢竟陽氣也開始打盹了嘛。”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喲呵,老岐你這一說,我算是明白了。那冬天呢?為啥又愛扎‘井滎’了?”岐伯繼續他的科普秀:“冬天啊,水元素當家,咱們的腎就像個冬眠的小熊,關門閉戶,陽氣縮得跟個小貓咪似的,陰氣呢,則是霸氣側漏,成了老大。太陽(中醫裡的巨陽,指的是陽氣最旺盛的經脈,比如膀胱經)都躲得遠遠的,陽脈幾乎快找不到影兒了。這時候,咱們就得用‘井穴’(比如湧泉、少商,就像是身體裡的‘深井’,能引出深層的寒氣)來對付那些叛逆的陰氣,讓它們別那麼囂張。再用‘滎穴’(比如魚際、二間,就像是身體的‘小溪’,能滋養乾涸的陽氣)給陽氣加點油,讓它別徹底熄火。所以嘛,冬天多扎扎井滎,來年春天,鼻子就不容易‘漏水’(鼽衄,就是流鼻血)啦!”
說到這裡,我得給您多嘮叨幾句,這中醫穴位啊,可不是隨便扎扎就行的,得講究個“天時地利人和”。咱們現代人,雖然不用像古人那樣按季節嚴格區分,但瞭解這些背後的道理,對養生可是大有裨益。比如,秋天乾燥,容易咳嗽,你就可以試試拍拍肺俞穴,給肺來個“深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