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中論篇第四十(第2/5 頁)
”
黃帝一聽,眉頭緊鎖:“哎呀,這可咋整?得想個法子治治啊!”
岐伯胸有成竹地說:“陛下莫急,我這兒有個方子,專治這血枯之症。需要用到兩樣寶貝:一是四烏鰂骨,聽起來像是海里的神秘武器,其實是味好藥,能補血滋陰;二是蘆茹,也就是咱們現在說的茜草,它能活血化瘀,讓血液流通順暢。這兩樣東西,咱們得把它們混合在一起,然後用雀卵來當黏合劑,搓成比小豆還小的丸子。吃的時候呢,別當飯吃,得飯後吃,一次五顆,再配上點鮑魚汁當飲料,那效果,槓槓的!”
說到這兒,咱們得給這方子來個現代版的“升級包裝”。想象一下,這不僅僅是一劑藥,而是一場味蕾與健康的雙重盛宴!首先,咱們可以去海邊精選上等的烏賊骨,那可是海鮮界的“鈣中之王”,再搭配上深山裡的野生茜草,純天然無汙染,綠色環保。至於雀卵嘛,雖然現代可能不太好找(畢竟咱們得保護動物),但可以用高品質的蜂蜜或者糯米漿來替代,既環保又健康。
製作時,咱們可以把烏賊骨細細研磨成粉,茜草則熬煮成汁,兩者混合後,加入適量的蜂蜜或糯米漿,攪拌均勻,然後搓成一顆顆小巧可愛的丸子。吃的時候,就像吃甜品一樣,飯後悠閒地來上幾顆,再配上一杯用新鮮鮑魚慢燉的鮑魚汁,那滋味,簡直是舌尖上的享受,同時還能悄悄滋養身體,調理氣血。
當然了,除了吃藥,咱們還得注意生活習慣。就像岐伯說的,少喝酒,別貪杯誤事;保持心情愉悅,別老是生悶氣,那樣最傷肝了;還有啊,多吃點紅棗、枸杞這些補血的食物,讓身體從內到外都滋潤起來。
黃帝假裝深沉地問:哎,你說這病啊,真是千奇百怪。有這麼一種,病人小腹那塊兒鼓得跟小山似的,上下左右一摸,嘿,根兒扎得還挺深,這到底是哪路神仙下的“詛咒”啊?能治不?
岐伯大神搖頭晃腦地答:哈哈,黃帝您這可是問到點子上了。這病啊,有個響噹噹的名字——伏梁!聽著就讓人聯想到那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對吧?
黃帝一臉好奇地問:哦?伏梁?這名字聽著就神秘。快說說,這傢伙是怎麼混進咱們身體裡的?
岐伯大神故作高深地答:哈哈,這伏梁啊,它可不是一般的小角色。您想啊,它就像是腸胃界的一位“隱世高人”,懷裡揣著大包大包的“膿血寶藏”,偏偏不住在腸胃裡頭,而是在外面晃悠,悠哉遊哉。這治療起來可就棘手了,為啥?因為你要是一按它,嘿,那可不是鬧著玩的,直接給你來個“現場直播”——膿血四濺,搞不好小命就交代了。
黃帝驚訝地問:哇塞,這麼猛?那為啥不能動它呢?
岐伯大神耐心解釋道:黃帝您有所不知,這伏梁啊,它要是往下一動,那就是往“陰”道(此處非彼道,是指身體內部深層)鑽,結果嘛,自然是膿血淋漓,慘不忍睹。要是往上一竄,嘿,那就更熱鬧了,直接頂到胃脘那塊兒,造成個“胃脘隔閡症”,就像是給胃安了個“防盜門”,裡面還搞起了“內訌”——胃脘內癰,那可是長期作戰的結果,難治啊難治!
黃帝眉頭緊鎖地問:原來如此,看來這伏梁還真是個難纏的貨色。那有沒有什麼講究,比如它在身體裡的位置有啥說法嗎?
岐伯大神微微一笑:當然有啦!這伏梁啊,要是住得靠近肚臍上方,那就是“逆賊”,咱們得小心應對;要是住得靠近肚臍下方,勉強算個“順民”,但也別輕易動它。總之,對付這伏梁,咱們得講究策略,不能動不動就“動手動腳”,得用智慧,知道不?
黃帝點頭如搗蒜地回答:對對對,還是得聽專家的。那具體的治療方法呢?是不是有啥神奇的穴位或者藥方?
岐伯大神故作神秘地說:哈哈,治療方法嘛,那可就得說到咱們中醫的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